第六章 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第11/11页)

至此,我们一直是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来假设政府都是利己型的。如同纯粹理性假设一样,这在理论上是有用的。它简化了现实,但并非现实的真实反映。政府是由个人组成的,其中一些人具有超越狭隘的自我利益的价值倾向。但是考虑到虚伪是政府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发表声明的典型特征——宣称为原则而牺牲,但却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我们应该对放松利己主义假设这一点持警惕的态度。但是在第七章,我们将探讨移情因素对国际合作前景产生深刻影响的可能性问题。即使假设世界政治中的行为者都是狭隘的以自身利益为准绳的利己主义者,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仍然是可以得到解释的,这一点使我们可以持这样的观点,更宽容的价值观念可以使我们在世界政治经济研究中产生不同的看法。


注 释

[1]对这个概念的一个详细的说明,见Davis and North, 1971,p.16。

[2]这里关于“套叠”(nesting)概念的使用,我要感谢阿格尔威尔的研究成果(Aggarwal, 1981)对我的启发。斯耐德尔(Snidal, 1981),以及巴昆(Barkun, 1968, p.17)在多年前的研究中也在同样的语境下使用了这个概念。

[3]对“联系”问题的论述,特别见奥伊的成果(Oye, 1979, 1983b)。也可参见Stein, 1980;Tollison and Willett, 1979。

[4]这一点,我是在阅读科尔森就由各个个体组成的无国家社会是怎样达成一致协议的论述中得到启发的。科尔森指出,通过辩论与交谈,使人们可以“根据某人在特定角色上的表现行为,对其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反过来说,这也使人们可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Colson, 1974, p.53)。

[5]1960年,托马斯·谢林在就突然的核打击问题作分析时,阐述了一个与此相同的观点。设想如果苏联怀疑我们会实施突然的核打击,我们怎样向苏联证明我们不会这样做呢?谢林指出:“显然,仅仅告诉苏联‘我们不会发动突然的核打击’,这是不够的,……因为人们可以用很多方法,通过对核打击前的有关现象(例如军事力量的部署情况)作真假辨别,确认对手是否实施核打击。”(Schelling, 1960, p.247)要对现象的真假进行辨别,需要将更多的信息公开在外部的监管之下,以达到缓解阿克尔洛夫所谓的“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

[6]鲍伯罗和柯德尔发现在国际能源机构的能源研究和发展项目中,存在严重的集体物品问题,从而指出:“商业利益和各国之间的争夺严重阻碍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Bobrow and Kudrle, 1979, p.170)

[7]然而,在政府的最高层次之间,这种跨政府的接触通常还是十分有限的(Russell, 1973; Putnam and Bayne, 1984)。

[8]我要感谢麦考文(Timothy Mckeown)为我介绍了威廉姆森的观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

[9]我要感谢克拉斯纳,他使我注意到这个问题。

[10]各国之间存在的多重议题和多重接触是复合相互依赖的两个重要特征(Keohane and Nye, 1977)。在由“一报还一报”的互惠行为所刻画的环境下,这两个因素都通过加强政府间的相互接触而促使一致协议的达成,并进而增加各国政府信守承诺的激励动力。复合相互依赖的第三个特征——诉诸武力行为的无效性,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因为它保证国家间的博弈不致因为突发暴力行为而中止。

[11]海曼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简洁的概括:“由于给所有参与者都带来好处的协调行动通常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所以每一个想参加这种合作计划并且想从中得益的行为者,应该长期并在不同的场合努力树立和维持一种可信赖的形象。”(Heymann, 1973, p.822)海曼还指出,只有当个体的行动是公开的,且其他人拥有有效的对违规行动进行报复的能力时,为了声誉而遵守已定的规则才会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