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平原获得第一笔“风投” (第5/15页)

“那些买卖家都是已经破产了的,很多已经举家迁走,无从查起,乔大人的意思这批茶引就是退返给盐政衙门,也是只便宜了那帮胥吏,倒不如作为奖赏给了老弟,也不要你出什么手续,更无需费用,只要今后按引缴税便是。”

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古平原大喜过望,有了这五千斤的茶引,只待闵老子将茶叶大批制成,他便可以在徽州茶商里大展拳脚了。

有了茶叶,又有了茶引,真是双喜盈门,然而“祸兮福所伏”,祸患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间种下了。

“李钦最近在做什么?”李万堂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外面纷纷扬扬的初雪问道。

李安恭恭敬敬地答道:“回老爷,少爷整日在读书。”

“读书?”李万堂摇了摇头,“只怕又是些绣像小说,神怪志异之类的吧。”

“这可冤枉少爷了。少爷的书案上都是《皇朝经世文编》《四洲志》《河运全案》,等等,我也记不住那许多名字。反正大同小异都是讲经济说洋务的书。”

“他看这些书?”李万堂有些惊奇,这些书里都是谈钱法、盐政、河务、漕运的文章,想不到一向纨绔的李钦会转了性儿看起这样的书来,联想到前几个月他为张广发守孝,竟然真的斋戒40余日闭门不出,李万堂微微地点了点头。

李安偷眼看去,从李万堂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小心翼翼又道:“老爷,‘四大恒’钱庄那边的票子都汇齐了,现在要凑够600万两,就只差京里典当行的款子了,不过……”

“怎么了,是不是杨明轩那个老头子又出什么花样?”

“老爷料事真准,就是他倚老卖老,暗中鼓动京中的典当行抵制这次的筹款,说什么这都是前人一个大子一个大子攒下来的辛苦钱,不能这么糟蹋。”

“与官结交,花费再多也不算糟蹋。这个不识时务的糟老头子!”李万堂凝神看着挂雪的树枝,心里暗骂了一句。这个叫杨明轩的当铺大朝奉今年快80了,论资历,论辈分,京商无出其右,是真正的老前辈,说出一句话来有不少人听。这样的人李万堂轻易不去碰,可是这一次,凑不齐600万两,就得不到“天下第一茶”。

“说起来,杨明轩那家‘同和当’里还有咱们李家的股,要不然我替老爷去联络各家股东,来个釜底抽薪,逼他回家去养老,省得在这儿碍手碍脚。”李安出了个主意。

李万堂刚要说话,一个声音在门前响起:“笨!做了还不如不做。”

说话间,李钦走了进来,对着李万堂一躬身:“爹爹。”

“嗯。”李万堂答应一声,随即沉下脸来,“你大呼小叫做什么,成何体统。”

“他出的主意太笨了,这不是陷我李家于不仁不义之地嘛。”李钦一指李安,虽有收敛依旧是桀骜不驯之态。

李万堂倒没有过多计较,只是追问了一句:“这主意怎么笨了?你说说看。”

“明摆着嘛,杨明轩那么大岁数,徒子徒孙无数,李家要是整他,传了出去大家面上不说,背地里肯定没好话,那就失了人望。眼下我们要筹款,又不能像官府那样‘劝捐’,只能靠李家在京商中的人心,若是人心一失,别说600万两,一文钱都拿不到。”

李钦侃侃而谈,李万堂脸色阴晴不定,李安更是惶恐不堪。

“这件事就交由你去做!”李钦还待往下说,李万堂已经打断了他的话。

李钦一怔,“做什么?”

“让杨明轩俯首帖耳啊。你方才说了这么多,若是只说不做,那有什么用。”李万堂静静地看着李钦。

李钦只顾说得嘴响,还真没想过自己怎么去收服一个80多岁的倔老头,眨着眼没词了。

“看来你读了一堆书,依旧只是纸上谈兵。”李万堂缓缓道。

李钦最听不得这句话,一张脸涨得通红,二话不说就往外走,走到门边忽然停了下来,再回身已是心平气和:“这事不难,但要从外省调几个掌柜回来帮我。”

李万堂凝视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方才点点头。李安看少爷走远了,担心地说:“这事儿少爷能办好吗,不然再筹划条路子,可别到时不成,凑不齐银子。”

“不必了。”李万堂像是已经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我让你一直盯着的那对主仆如何了。”

“那僮儿倒是时常出门,可那姓苏的自打回京后,从没出过大门半步,简直像居家修行一样。”李安说起来都直咋舌,“不过,她前儿出去了一趟,昨儿又去了一趟,都是同一个地方,可都没进门,只在门外徘徊了一阵子。”

“哦,是哪里?”

“新任神机营统领伊桑阿的家,他方才娶了亲,这两天在大办亲事。”

李万堂一边听,一边推开门走出去,这片庭院每逢下雪,除了李万堂是不许任何人踏足的。他走在庭院中,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道:“心还没有死,那就很好!”身后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