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史:互联网风云背后的人工智能生长(第6/11页)

亚马逊推出Alexa智能语音助手和Echo智能音箱,与苹果、谷歌、微软争夺语音入口。2016年6月,亚马逊总裁贝索斯在接受美国科技博主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采访时透露,亚马逊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项目的投资已经持续了4年时间,“亚马逊从事这些项目的团队超1000人,你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2016年9月,微软宣布在执行副总裁哈里·舒姆的领导下成立新的人工智能研发事业群。他领导数千名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人工智能整合到该公司的产品中,包括必应搜索引擎(Bing)、小娜数字助理以及机器人项目。当年末,微软正式发布了可以开发聊天机器人的服务,并宣布将为埃隆·马斯克和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总裁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共同创办的Open AI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CPU服务。

脸书也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类似谷歌大脑的团队——应用机器学习事业群。这些机构的使命是在各种脸书产品中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用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麦克·斯克洛普夫(Mike Schroepfer)的话说:“脸书约有1/5的工程师现在都在使用机器学习技术。”

AlphaGo的主人谷歌当然也不会只满足于下棋,其人工智能投入多年来不断膨胀。2012年,谷歌只有两个深度学习项目,2016年底这个数字突破了1000。目前谷歌从搜索、安卓系统、Gmail(免费网络邮件服务)、翻译、地图、YouTube(视频网站)甚至到无人车,都有深度学习的影子。

中国拥有庞大的业务应用场景、用户和数据以及基数最庞大的人才群体,进步很快。除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缩写)、华为等巨头大力开发人工智能,还有很多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涌现。2016年的各种互联网论坛上,不论是电商、社交媒体,还是搜索引擎,各家互联网企业的掌门人都在将话题引向人工智能,汇报着或大或小的成绩。

2016年,百度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9.7%。作为百度大脑的云化,百度天算、天像、天工和天智平台相继向全社会全面开放百度大脑的技术和能力。

超强大脑汇聚

十多年前机器学习领域的少数坚持者,现在成了最宝贵的人才。人工智能浪潮兴起之后,在这个开源的世界上,除了数据,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了。

人工智能背后的专业知识与数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有极大相关性。人工智能科学家又是这些领域的翘楚,更显难得。但全国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研究生每年只有不到200人,而如今的创业公司多如牛毛,这个数字根本不够分。国内如此,国外亦然。2015年,优步直接挖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研究所140名研究人员中的40人,引起业界一片哗然。

以上还不是人才竞争的全部。从业者更为敏感的是学术领军人物的流向。最近两年,不少“学术明星”走出象牙塔,或跳槽,或创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风向的变化。激流涌动,宝贵的人才去哪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个问题。

百度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代表,大量顶级人才先后投身百度:王海峰加入百度前曾就职于微软,吴恩达从美国来到百度,张亚勤从微软来到百度,林元庆从盛产机器学习专家的NEC美国实验室来到百度、机器人小冰的创造者景鲲从微软来到百度、美国科技巨头中职位最高的华人高管和人工智能技术权威陆奇放弃微软副总裁职位加盟百度......同时,也有很多人才从百度出发,创造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应用公司。百度本身就是中国在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活力的缩影。

这么多人类的超强大脑汇聚,目的是要创造划时代的中国大脑。我们经历了PC时代,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迈入一个万物互联的超级智能时代。万物数据汇合,人类加以处理,就可能产生一种“超级大脑”的生态。百度正在打造这样的生态,宗旨在于像提供水和电一样让人工智能渗入中国人乃至所有人的生活中去,努力促使世界万物向“知化”[2]的方向发展。比如,百度大脑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认知决策能力,总体来看,相当于一个儿童,但局部能力如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能力则大大超过人类。我们把这些能力开放给大家,供人们开发探索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百度大脑已经成为很多开发者的工具和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促进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的形成。这将全方位服务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创业者和广大个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