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迎接未来:AI时代的教育和个人发展(第5/7页)
·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化?最有效的再培训和再教育体系是什么?未来人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目标,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也给人们转换工作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对于主动寻找新目标的人而言)或压力(对于因机器而被迫转换工作的人而言)。那么,当一个人希望开始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顺利接纳这样的人,并帮助他完成再培训?我不相信纯粹的商业驱动可以做到这一点。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社会福利层面的保障,对这一点至关重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必须更早、更充分地考虑全社会的公平性。利用极度完善的互联网资源和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真正做到高质量教育无差异地普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这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组合,也许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最佳技术方案。在一个完全定制化的教育体系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他的兴趣连接到最适合的老师,享受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这看起来是一个梦想,但它指明了一个合理的方向,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道路上,也许很多困扰我们多时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
有了AI,人生还有意义吗?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机协作随处可见,人类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或者沉浸在高水准的娱乐内容里,或者追随自己的个人兴趣,或者干脆无所事事。在这样的时代里,压在每个人肩头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会小很多,人生经历、人生目标以及人的价值观会前所未有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那么,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崭新时代里,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过完一生才最有价值呢?我们会因为机器代劳了一切,而变得像《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人类后代一样懒怠、肥胖吗?

图66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因科技发达而懒怠、肥胖的人类后代
悲观者说,AI既然可以在不少具体的工作(比如围棋)上做得比人类更好,学得比人类更快,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AI既然可以在许多工作中取代人类,那么,人类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乐观者说,超人工智能还遥遥无期,AI与人类协作才是未来的主旋律。AI对于人生意义的挑战主要源于人类自身的心理感受。如果我们能在农耕时代接受骡马作为人类的合作对象,在现代社会接受机械、车船与人类共同协作,那为什么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接受AI这个好帮手?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新科学、新技术总会在不破不立的因果链条中引发社会阵痛。奔驰之父、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在1885年制成的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就曾被人嘲讽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我不算有神论者,但有时会乐观地认为,先进技术的出现,或许是“造物主”的善意,或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英明决策,一边把人类从旧的产业格局和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一边如鞭策或督促一般,迫使人类做出种种变革。比如AI,它一边释放巨大生产力,免除人类继续从事烦冗工作之苦,一边又在用可能出现的失业问题提醒人类:你应该往前走了!
我们的时代,正进入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随着科技的进步,AI技术将在大量简单、重复性、不需要复杂思考就能完成决策的工作中取代人类。汽车将不需要人类来驾驶,人类翻译的工作将逐渐消失,人类交易员目前已开始被计算机取代……可能产生的失业问题必须有解决方案。人类社会如何接纳在AI时代失去工作的人?人类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玄妙。AI将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必然创造出大量新的工作岗位——更多的人可以转换到新的岗位,或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大多数人可以因社会财富的丰富而选择更加自由的生活,还可以依赖于全新的社会福利体系。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抉择:到底是要做一个天天领着政府福利,躺在家里玩游戏,身形如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人类后代一样臃肿的废物,还是努力适应新时代,学习新知识,重塑自己在AI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大踏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