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暴雨(第7/8页)
丽贝卡再也没有开放地谈论那个话题,但有几次我给他杂志,而他总是谢了我。在期末考试中,我给他的分高于我该给的。部分是因为我欣赏他的勇敢,但主要只是为他而感到遗憾。[3]
在六月的中旬,鼻窦的感染发展到了我的右耳,穿破了耳膜。事情发生得很快——一个下午我开始感觉到耳朵里的压力,到了晚饭时,就变得痛起来,马上就不可忍受了。我的右半边脑袋都因疼痛而抽搐,然而没有办法,只有等待那压力突破我的耳膜。
无法睡觉,而痛楚又太强烈,无法用阅读来分神。止痛药一点用也没有;最后,我只能坐到沙发上去看电视。电视上有一个音乐节目,结合上了舞台表演,我看了一阵;之后是另一个秀,小朋友们上了很浓的妆,照例跳舞翻跟头。电视上总有那样的节目——中国人对小孩喜欢得不得了;几乎一天里的每一个小时,你都能找到个频道,有一群那样的小孩在台上又跳又笑。
待到夜深,只有一个频道了,为了准备香港的回归,放了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片子。我耳朵里的疼痛变得更强烈了。在我的苦痛中,我密切观看着电影,在纸上记下一些摘录,有意识地把事情变得更糟。那片子有英语的字幕,让我较容易从对白中做摘录:“这些外国人真贪婪”;“这些条约不单是屈辱的,而且也是不平等的”;“但是外国人有邪恶的计划”;“外国人入侵,只是为了利益”;“外国人的欲望永不满足”;“老实说,我们可以哄一哄外国人”;“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么傲慢?”
那些外国人是英国人,到了影片的结尾,他们洗劫了圆明园。片子中有一次拍卖会,一个相貌丑恶的红胡子英国人举起一卷画,说道,“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画。”他要价一镑,但没人响应。在拍卖会后,他们把宫殿烧为焦土。
影片在凌晨一点后结束,其后电视上再无节目了。我出了门,在校园里走了一会儿。相比看鸦片战争的电影,走路的分神效果更好些。气温很完美,万籁俱寂,星光在白山坪的暗轮廓上闪动。我知道,这不是我在中国的生活体验的一个高点,不过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它是有所值的。
终于,在一个小时后,我入睡了。早晨醒来,我的耳膜破了,枕头上都是血。但我的脑袋不再疼痛,而我可以长途前往和平队在成都的总部——坐船要三个小时,巴士要四个小时。我去见了医务人员,他们帮我清洁了耳朵,让我休息了五天时间,坐在成都人民公园的茶室里。当我健康改善了,我回到涪陵,完成余下学期的工作。这事的主要后果是,有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右耳除了阵阵的铃铃响,什么也听不到。有一阵子,这种铃声很烦人,但很快我意识到这比听那些喇叭声还是要好些。如果你半聋了,那么选择在涪陵还是要好过在其他地方。
在六月30,所有的课程因为香港回归而取消了。倒计时的标志被移到了校园路边的一个显眼位置上,红色的横幅从宿舍楼上挂出来。彩灯与灯笼妆点了教学楼的走廊。
我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亚当早些时候已经离开;我可在两天后走,在我给期末考试阅卷之后。
在下午四点,同学们涌入了教室看电视。有一些特殊的电视节目,一直播放到明天凌晨的两点,而给学生们的时间表则是连续看十个小时的节目。他们挺兴奋,教学楼里充满笑声。
在九点钟,烟火在城市上空绽放,学生们叫着冲去走廊上观看。乌江上一条条红黄的色带,烟花的爆炸声响彻河谷。涪陵城的一切都被照亮了——商店,公寓的窗户,长长的江滨路——看似江边的这座城市在山上燃烧。
有一群群的小孩在校园中晃,他们在节日里总是这样,有几个小男孩跑到了我的办公室。我正在给卷子打分,王学松带着他们进来了,他八岁,住在我对面的公寓楼里。我另有一次关于他的记忆,在我问他谁是中国的敌人时。
“英国,”他很快回答。
“为什么?”
“因为鸦片战争。他们从中国手里偷走了香港。”
我问他在英国之外中国可还有别的敌人,他再次立刻回答了。
“日本。因为南京大屠杀。”
“还有别的么?”
“葡萄牙。”
我问他为什么,这次他想了一会儿。
“因为他们拿走了广州。”
我没纠正他的错误,我猜他指的是澳门。我问了他又一个问题。
“谁是中国的朋友?”
他皱皱眉头,把头转向另一边。“我不知道。”他最后说。
在香港回归的夜里,王学松和其他男孩在我办公室的家具上跳来跳去,兴奋地说个没完。我给了他们一些外国邮票,谈起了香港。我告诉他们我在英国住了两年,看起来他们很是吃惊——不过我还是经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