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间人(第2/11页)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文物。在城外,明朝的永乐皇帝让人刻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一块碑,以此来纪念他的父亲、明朝的创始者。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至北京,原因至今未明,他的工匠们把那块尚未完工的巨型石碑留在了南京。很可能他们是没想出什么办法来把那东西运走。
当我去参观那座石碑时,周围只有稀落的几个游客。采石场上植物蔓生,起伏不平的山上爬满了新长的枝叶和低低的灌木丛。那座被遗弃的纪念碑由三个部分组成:宽大的底座、拱形的顶部、石碑本身。这个石灰石做成的庞然大物伫立在那儿,像某个心不在焉的巨人随手把它扔在那儿,然后就走开了。纪念碑长147英尺,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几个世纪以来,雨水在石碑上表面留下了一道道痕迹,看起来就像小孩的写字本。除了那些雨水留下的痕迹外,石碑的表面一片空白,没有人来刻写当初计划好的悼词。参观者可以在石碑上面任意地走,也没有任何围栏。
一个叫杨君的年轻女人在售票处工作。她今年20岁,是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在这个国家里,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正潮水般地涌进城市:有超过1亿的中国人离开家乡,大部分是到东南面新兴的工厂城市去。社会学家形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迁移。这就是中国的工业革命:这一代人画出了中国未来的轮廓。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杨君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空白石板上找到了工作。当我问起她关于石碑的事情时,她看起来很不耐烦,只是飞快地念出一堆数据:石碑宽55英尺、厚15英尺,要完成雕刻和迁徙的工作估计需要10万人;它重达两万六千吨。我问她这儿游客多不多,而她瞪着我,好像觉得我是个白痴。“游客都到中山陵去了。”她的回答听起来像是对我的控诉:你怎么会在这儿?
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有没有人从石碑上面掉下来?”
那女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前年死了两个人,”她说:“有一个人是自己跳下去的,另外一个是不小心掉下去了。跳下去的那个是刚刚被女朋友甩掉。后来他还活下来了,而那个掉下去的人死了。”
我们又闲聊了一会儿。那个年轻的女人不断回到死人的话题,透露着那些一模一样的细节:意外掉下去的人死了,而试图自杀的人活了下来。当我离开那儿的时候,杨君看起来心情好了很多。她告诉我,那个伤心得试图自杀的男人跳下来后破了相,一辈子都没法复原了。
在南京,我用我的笔记本收集各种东西:谈话的片段、博物馆的门票、随意的观察记录。在中山陵的顶端,一个英文标志吸引了我的视线:
整座陵墓的地图看起来就像一个警钟,代表了孙中山先生永不停歇的斗争精神,代表了他为唤醒民众和拯救中华民族、拯救中国所付出的贡献。
在推翻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运动中,孙中山是至为重要的领导者。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清朝,其统治持续到1911年。在中山陵里,小商贩们售卖一套中国领导人的纪念章;这些中国领导人被人民共和国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三位中国领袖: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每个人的像章旁都有一条他最著名的口号,小商贩的硬纸板上整齐地排列着那三个句子:
天下为公
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
这就是20世纪理想主义所留下的轨迹,浓缩在13个汉字里。现代的手工艺品常常是这样;他们把混乱不堪、众声喧哗的过去简单化了。在南京博物馆,我买了一张图表,上面的标签写着“中国古代史概要”。这张图表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画成螺旋形状。所有事物都从中心点开始,那小小的一点上标注着“元谋人”。元谋人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出现在了时间轴上,然后图上忽然一个转弯。到夏朝的时候,时间轴刚好画完了一圈。
商朝和周朝紧随其后,完成了外面的一圈。螺旋形状的图表每转一圈就变大了一点,像是在不断加速之中。每到一段历史的终结,例如一个朝代、一段战乱时期,图表上就会出现一条标志线和一个黑色的“X”,随后由其他全新的事件取而代之。这个螺旋形图表没有分支,也没有终点。螺旋形图表转了三个大圈,才从元谋人走到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里时间轴终于打破了圆圈,伸展开来,指向图表的上方,并最终消失。
那天晚上,我和一个朋友正在吃晚饭,忽然听到外面的街道上一阵喧闹。当我们付账的时候,游行的人们已经在外头一涌而过了。隔着一条街,仍听到他们的声音在黑夜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