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森林与树木(第9/10页)

我们一直走到几栋供游客住宿的小屋附近。西尔曼告诉我,我们刚进入的这个地区在鸟类爱好者之中非常有名。只是沿着路一直走,我们就看见了彩虹般五彩缤纷的不同鸟类:金唐加拉雀的颜色就像是毛茛;灰蓝裸鼻雀的颜色就像是矢车菊;蓝颈唐加拉雀则像一道炫目的青绿色闪电。我们还看到了一只有着亮红色肚子的银嘴唐纳雀,以及一群以其引人注目的猩红色羽毛而闻名的安第斯冠伞鸟。雄性冠伞鸟的头上长着碟形的冠,刺耳的叫声听起来就像是一群疯子。

在地球历史上的多个时期,今天局限在热带地区生活的生物也曾占据过更为广阔的地域范围。例如在白垩纪中期,即距今1.2亿~0.9亿年前,面包树繁盛的地域一直向北延伸到阿拉斯加湾附近。在大约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南极洲也生长着棕榈树,英格兰的浅海地区也有鳄鱼蹒跚而行。简而言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在一个更为温暖的世界中生物多样性会少于一个更为寒冷的世界。与之相反,对于“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的某些解释暗示了这样一个可能性:在经过较长的时期之后,一个温暖的世界有着更为多样的生物。不过,在较短的时期内来看,也就是与人类有关系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事情完全是另一个样。

事实上,今天我们身边的这些物种可以说都是适应寒冷的。金唐加拉雀和冠伞鸟都熬过了最后一个冰川期,更不要说冠蓝鸦、主红雀和家燕了。它们及其近亲也都熬过了前面一个冰川期,加上再前面一个,以及前面更多个冰川期,一直到250万年前。在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里,气温都比现在低得多,地球轨道周期的节律也比现在慢,所以导致冰川期持续的时间远远长于冰川间隔期。因此,演化的天平更倾向于有能力应对冬季环境条件的生物。与此同时,在这250万年间,能够应对高气温并不会带来任何竞争优势,因为天气从未变得比现在热多少。在更新世的波峰与波谷中,我们目前处于一个波峰顶端。

想要找到比今天更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相应更高的全球气温),我们要回溯相当久远的历史,或许要直到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21]很有可能到21世纪末的时候,二氧化碳水平将会达到自始新世在南极洲长出棕榈树(大约5000万年前)之后从未达到过的高度。今天的生物物种是否仍旧拥有那些令其祖先得以在远古那个温暖世界中繁盛的性状?这个问题目前还不可能有答案。

“要让植物耐受温暖的气温,有各种不同的办法。”西尔曼告诉我,“它们可以制造出特殊的蛋白质,可以改变自身的代谢,诸如此类。但是热耐受的代价可能很大。而且我们预计未来将会达到的高温,在过去几百万年里都没有出现过。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动植物在如此悠长的时期中是否一直保持着那些代价很高的性状特征?要知道,这是长得足以让哺乳动物大多数辐射物种产生而又消失的一段时期。如果它们的确保持着那些性状,那么我们将有可能收获一份惊喜。”但如果它们没有保持着呢?如果因为在几百万年的长久时期里,这些代价很高的性状特征都无法给它们带来优势,因此已经被它们丢弃了呢?

“如果进化论按照它通常的方式来起作用的话,”西尔曼说,“那么大灭绝的场景——我们不管它叫灭绝,而是会用一个更委婉的漂亮说法,叫‘生态性缩减’——那场景看起来就会像是世界末日。”


[1] Barry Lopez,Arctic Dreams(1986;reprint,New York:Vintage,2001),29.

[2] Gordon P.DeWolf,Native and Naturalized Trees of Massachusetts(Amherst: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78).

[3] John Whitfield,In the Beat of a Heart:Life,Energy,and the Unity of Nature(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6),212.

[4]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nd Aimé B onpland,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Plants,edited by Stephen T.Jackson,translated by Sylvie Romanowski(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75.

[5] Alexander von Humboldt,Views of Nature,or,Contemplations on the Sublime Phenomena of Creation with Scientific Illustrations,translated by Elsie C.Otté and Henry George Bohn(London:H.G.B ohn,1850),213-217.

[6] Many theories of the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are summarized in Gary G.Mittelbach et al.,“Evolution and the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Speciation,Extinction and B iogeography,”Ecology Letters 10(2007):315-331.

[7] Daniel H.Janzen,“Why Mountain Passes Are Higher in the Tropics,”American Naturalist 101(1967):233-249.[这篇论文标题中的“山路更高”暗指热带山区的动植物要跨越气候或地理隔绝更为困难。——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