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第16/19页)

张预注:“任用之于战斗,勿论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也。”

这是第二个问题,你告诉士卒为什么,他就要思考,要分析,一思考、分析,就难免要怀疑。他就不能坚定踏实地跟你干。

前面说过那个战例,士兵们刚扎好营,裴行俭就让他们拔营迁到高处,而且不给任何理由。士卒们十分不愿意。晚上下了大暴雨,之前扎营的地方全淹没了,大家对裴将军十分崇拜!

我们假设一下,裴行俭下命令的时候,加上说明理由:“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赶紧迁到高处。”那士兵们就要议论了,有人说要下,有人说不会下。若不会下,就该休息,不该折腾,话就多了。

到了晚上,下了,裴将军英明。如果没下,裴将军下次要指挥人就难了。而不告诉大家原因,即使没下雨,大家也没法把迁不迁营和下不下雨联系起来,裴将军想什么,不是咱们能猜的,高深莫测,总有他的道理,咱们听指挥就是了。

所以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给他们信不信的机会,直接“不疑”就是。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曹操注:“勿使知害。”

王皙注:“虑疑惧也。”

张预注:“人情见利则进,知害则避,故勿告以害也。”

前面“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是不要让他思考,不要让他判断,不要让他怀疑,只一心跟着干。这里“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是只告诉他们去多利,不要告诉他们有危险。因为人情都是趋利避害。要让大家见利而亡命,不能见害而疑惧不敢进。

还是要人不疑,不惧。

置之死地而后生,谁真敢干?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华杉详解

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才能保存;把军队投放在死地上,反而才能得生。因为使士兵陷入危险的境地,反而才能操纵胜败。

曹操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未险难地,则士卒心不专。既陷难地,然后胜败在人为之耳。”

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士兵不能置生死于度外,专心致志、死心塌地地殊死作战,因为他还有别的选择。所以要把他们投放到亡地、死地、绝境,才能爆发出他们的小宇宙,打败敌人。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当然又要说到韩信的背水一战。不过韩信是把士兵们投到死地,但他自己却另有安排,还有两千奇兵在外面。所以士兵们在死地,他心里明白外面还有一个活结。

另一位将军,是真正把自己和大家都放在了死地,就是陈庆之涡阳之战。

陈庆之,南朝梁国名将,人称战神,据说是毛泽东最推崇的古代将领,他的战绩辉煌到令人难以置信,所以现在对他的历史是真是假还有争论。

陈庆之攻涡阳城,就是今天的安徽蒙城,与北魏军队相持,自春至冬,打了数十百战,师老气衰,将士劳苦不堪。这时北魏援军来,在梁军背后筑营,诸将怕腹背受敌,都想撤退。陈庆之说:“咱们来打了一年仗,钱粮靡费巨大,但大家却没有战心,都想退缩。敌人来包围我们,那太好了!我看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他们把我们都包围死了,大家就死战了,那才是胜利之时!”

历来打仗,都怕被敌人“包了饺子”,陈庆之却盼着敌人来包自己饺子,因为他认为只有被包了,将士们才会发狠咬出去。

果然,魏军筑了十三座营盘来包围两军。陈庆之率众衔枚夜出,端掉了他四座,涡阳戍主王纬投降。再挑选三十个俘虏放回魏营,传递魏军败讯。陈庆之同时率军尾随在降卒身后,乘势攻击,余下九营全溃,魏军全军覆没。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原文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华杉详解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曹操注:“详,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指挥作战的事,在于顺着敌人的意图,让他得志,让他松懈,然后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