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第2/3页)

总之,西点军校是一所光荣的军校,不过他的毕业生也发动过侵略战争,但那不是军人的问题,是国家政府的问题。军人最重要的就是责任、荣誉、国家,这就是西点军校的校训。大多的战争都不能赖到军人的头上,至少这些军人在每场战争中都没有做出像纳粹及日本军国主义那样的丑行。

| 《末代皇帝》荣获九项奥斯卡奖 |

1988年是中国电影的好年景,《红高粱》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几乎就在同时,《末代皇帝》荣获九项奥斯卡奖,虽然不是中国导演拍的,但是拍的完全是中国的事情。

荣获九项奥斯卡奖在电影史上也不是很多,通常荣获九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是叫众望所归、横扫一切。一般能获得五项、六项、七项,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电影了,所以这次九项奥斯卡奖的获得,要感谢意大利的大导演贝托鲁奇。贝托鲁奇用英文拍的这部电影,有大段英文台词,其中演员还包括英达的父亲英若诚,他是中国当年最优秀的话剧演员之一,后来还出任过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由于是解放前在教会学校受的教育,所以他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在这个电影中他演抚顺战犯管理所的一个教导员,用英文发表演讲,讲我党的政策,非常有意思。

《末代皇帝》拍得美轮美奂,实际上在拍到故宫时很少看到这样的镜头画面,这种类型的电影美国导演拍不了这么好,因为美国电影更多的是注重创意和娱乐性,像古典的文化电影,会缺乏一点儿文化内涵。但是欧洲导演来拍就非常不同,虽然他不是中国人,但是他对古典文化有非常好的把握。在这九项奖项中,作曲家苏聪前辈荣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奥斯卡奖领奖台。苏聪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给贝托鲁奇大导演作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贝托鲁奇要求他把给每天要拍的这场戏配乐的五线谱拿到现场去,导演在现场一边看着五线谱一边指挥拍摄。很多懂音乐的导演拍电影的时候都有这个习惯,比如说他会自己听着音乐或者给摄影师听一段音乐,因为镜头运动的时候,如果摄影师耳朵里不听音乐,他其实不知道镜头运动的速度。贝托鲁奇导演更厉害,直接看五线谱,心里就感觉到那些旋律,然后一边拍一边跟苏聪讲,这个地方能改一改吗?然后在五线谱上就改起来。欧洲导演在这方面的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超过其他地方的导演。好莱坞的美国导演拿一吉他能唱歌的很多,懂管弦乐、拿着五线谱直接能改的很少很少。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今天看来依然是一部美丽的电影,实际上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但又不是从帝国主义角度出发,对那个时代有很多反思。尤其是对溥仪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的命运,有许多超越正确与错误、超越政治的更高层次的人性的反思。

| 经历传奇的陈赓大将 |

1961年的今天,陈赓大将逝世。陈赓大将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我们刚才讲了西点军校,黄埔军校不能叫中国的西点军校,因为西点军校是国立的军校,而黄埔军校是党办的,开始不是国民党办的,而是国共合作办的。共产党人在里面也担任了很多职务,包括周恩来同志在里面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叶剑英在里面担任教官。里面的毕业生后来也分别进了国共两党,就像西点军校在南北战争爆发的时候,军校的600名毕业生分到南北两军去打。美国很多电影描述过这样的故事,比如有一部电影叫《南与北》,讲一个宿舍的两名好同学,一个南方来的,一个北方来的,一开战,各自回到南北方,后来在战场上相遇。南北战争中士兵离得很近,打的时候近距离一看两人认识,然后两人就一挥手,冲着对方背后其他人开枪。

黄埔军校也是这样,当时是在国共合作蜜月期间,里面有大量共产党员,陈赓大将就是其中一位。“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当中,好几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包括陈赓大将和林彪元帅。黄埔一期是黄埔最优秀的一期,黄埔第一次招生,年龄差很大,愿意投军报国的,有三十岁的,也有十八岁的,后来出现了大批将领,国共两边后来的主要将领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

陈赓大将的履历比较奇特,他一开始做了特工,在上海中共中央时他是中央特科下面的一个部长,负责锄奸、暗杀等,是一位驰骋在上海敌后的优秀共产党员。后来党中央搬到江西去了,他又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优秀将领,成为二野刘邓大军下面最能征善战的第一将领,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排在几个大将前面,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