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玛扎村禁地(第3/3页)
孤独的红山
两个村子间的河岸高地上,孤独地竖起一座红山。圆锥的金字塔形。单一的红,和周围的灰土色高岸决然对立。
传说红山原是村里人的麦垛,他们丰收的麦子高高垛在那里。村民衣食无忧。传教的“阿塔”说,你们不信胡大,胡大会惩罚你们。说着手指一指,麦垛立马变成红色土堆。
还传说村里人和传教者在这里打仗,战斗非常激烈,人的血把山染红了。在这一带,关于宗教战争的传说很多。当时的库车、拜城被伊斯兰军队攻破后,克孜尔、库木吐拉等主要佛窟都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僧人被杀,或归顺改信伊斯兰教。大的战争结束后,偏僻山沟的抵抗还在继续。这种抵抗和对佛教的坚守可能一直没有结束。县文物局的吐儿逊江告诉我,在刚解放的时候,拜城县还发现有信仰佛教的维吾尔老人,秘密地在家里供着佛像。这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
墩玛扎村孤独地坐落在河谷里,隐秘而偏僻。从高岸上过都不容易看见。在过去的千百年里,墩玛扎不被发现地独自存在着,这个村庄的人们,一直把最古老的东西携带到今天。
在公元前的漫长世纪里,当地人信仰着万物有灵的萨满教。后来,佛僧托钵捧经来到这里,不知道他们用多么长久的时间接受了佛教,村里建起佛寺,河岸凿出佛窟。但萨满教的影子一直留在人们的生活里。佛陪伴了他们一千多年。后来伊斯兰教的军队来到这里,强迫村民改变了信仰。但佛的影子还在。
第一次看墩麻扎上的残留建筑,我以为是一座佛寺,西墙壁上一人高的圆拱壁龛,显然是供佛像的地方。拜城文物局的吐儿逊江说,这是一座清真寺。早期的清真寺仿照佛寺建筑,或者直接将佛寺改作清真寺。这或许是一种传教策略,那些被迫改变信仰的人们,走进熟悉的寺院,里面的佛不在了,以前塑着佛像的壁龛上,挂着一方白布。人们对着白布和布后面不让人看见的圣物祈祷叩拜。村民信仰了伊斯兰教,但萨满教和佛教的东西依旧没丢,被毁的佛像,以一种隐秘的形式存在下来。据学者研究,维吾尔麻扎的凸字形的结构,就是佛像形象。当地老人喜欢剃光头,也是僧人传统的遗留。而插在麻扎上的树枝和系在树枝上的布条,则是萨满教的东西。那些树枝像一根根无线电天线,接收着宇宙中的灵。
从古老的萨满教到佛教到伊斯兰教,宗教像一个个尊贵客人,留住在村里。就像他们不轻易丢掉旧东西,那些属于古代的,也一样属于现在将来。时间在这里迷失方向,几千年的岁月都没有走开,拥挤在这个隐秘河谷的小村庄里。
古老的心灵
天晴时,墩玛扎全部暴露在阳光里,没有一丝阴影。村庄和麦地静静围绕。墩玛扎上有一座土围起来的大墓,西筑有门楼,墓旁堆放的巨大盘羊头,羊角表皮已风化爆裂,形状依旧完整,内质依旧坚硬,盘羊头依旧堆成几百年前村里人到来时的样子。除了风,没有人动过它们。风也吹不动它们。对面一个土建筑遗址,样子很像佛寺的清真寺。
村里人有灾病了,自己或家人到玛扎上去祈祷。家里有喜事了,做一锅抓饭,请穷人来玛扎上吃。不生孩子的女人,到墩玛扎祈祷一回,也能生孩子。旁边村子的人,有了病灾也到墩玛扎,驴车拴到玛扎下,人走上去,玛扎前安安静静跪一阵,在玛扎的树枝上系一根布条上,然后离去。
其余时候墩玛扎高高地空在那里,它下面的村庄,已经变得那么陌生。
新农村建设把墩玛扎村的老房子都拆了,几乎一间没剩下。新盖的砖房齐头齐脑,排列在路边,像一队乐呵呵的傻子。以后几十年上百年,墩玛扎村就是这副样子了。不光墩玛扎,许多新农村千篇一律地都变成这样。不再有高矮错落的土房子、破旧的留下岁月痕迹的斑驳土墙、油漆脱落露出木纹裂缝的笨重木门。新中国以来那些跟新有关的运动,都在不遗余力地消灭旧东西。最后剩下的旧农村,这一次算是被彻底消灭干净了。像墩玛扎这样的村庄,已经是文物了。
这个古老村庄无法挽救地彻底变新了。
只有墩玛扎上的土墙和成堆的盘羊头还是陈旧的,插在玛扎的树枝和系在上面的布条是陈旧的,它将孤单地存在于这个面貌一新的村庄之上。
还有这个村庄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住进崭新砖房而有所改变,相信他们的心灵依旧是古老的。这些古老心灵,才是比文物更需要细心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