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关于写作(第5/5页)

我们当然知道,评论家在社交领域受到重视,但许多作家心照不宣地认为,虽然评论家往昔并非一言九鼎的意见领袖,但与曾经的职业道德相比,评论家们应该去反省一下失落的荣誉。然而,说到加强评论建设,不是作家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去看评论家的检讨和笑话。调整作家与评论家之间不算理想的关系,首先是作家需要颠覆我们自身的陈腐与虚荣。

为什么说作家难辞其咎?作家往往执行双重标准,希望批评家对别人铁面无私乃至棍棒相加,体现少林功夫的观赏性;对自己柔情似水,如果要锤锤打打,最好力道恰如敲背之妙,施展医疗保健的实用性。对别人是法官的正义与无情,对自己是天使般的慈悲与怜惜,其实作家无需这么要求评论家的作为,评论家平常就是这样在“人格分裂”中去平衡社交网络和专业水准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不能阻断食物链去谈论狮子的慈悲一样——只有作家能够坦然、诚恳而又结实地,甚至是“不顾廉耻”地承受批评,评论家才能不用衡量利害地做出心口如一的直觉与良心判断。

我有时,宁愿作家与评论家之间是一种虐恋的关系,相互折磨,也深切依赖,要比浮泛的友谊来得更可靠。我宁愿火眼金睛的批评家怒其不争对我当头棒喝,也不愿手法细腻的学术慰安妇哀其不幸对我精神按摩。还是那句话,疼痛是我的敏感,是我的边界,是我身体能够感知和调控的部分,我愿那些眼界高远的人能够告诫我的井底局限。

我曾设想,能不能展开这么一个批评栏目,可以让作家自愿报名参与,以免纠缠和结怨——这个栏目要求不使用褒义词,只找茬儿挑毛病,让评论家一展讽刺甚至是恶毒的施虐才华,不为炒作,只是让一个受窝囊气的人有个拳击的健身场所来恢复他的击打能力。我肯定愿意报名参与栏目的建设——我这个沙袋虽小,体量不足,但存诚意。后来又想,这也许会被媒体当作一个“要红不要命”的噱头,就像特别希望自己被骂以成为舆论焦点似的,所以作罢。至少,我希望在座和不在座的评论家知道,有一部分如我这样心理阴暗的写作者——需要你们的冷酷,胜于需要你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