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进谏(第2/2页)

最可贵的君主德行就是了解自己的臣民。(这是公元1世纪罗马诗人马休的警句。)

另一方面,大臣也不应该过于猜疑君主的为人。一个大臣的素质在于精通君主的国事,而不是君主的态度,这样他才能对君主提出忠告,而不是迎合他的脾气。接受进谏的意见,单独接见一个大臣或几个大臣一起接见,对君主来说都是简单可行的。因为单独接见时,个人的意见能畅所欲言,当着其他人的面,表达意见就会谨慎一点。私下里人们的心情就会放松得多,几个人在一起,人们容易受到别人心情的影响。因此,最好两种方式都用,身份比较低的人私下接见,让他保持自由自在;身份比较高的人,最好集体接见,保持他们的尊严。要是君主光听有关国事的进谏,而有关人事的进谏听不进去的话,他将一事无成。因为所有的事都是死的,执行这些事的关键在于选人得当。

商议有关人选,像是分析某种观念,或是某个数学原理一样,只顾及应该用某种出身、某种性格的人,那也是很不够的。因为在选用人才方面,出现过重大的错误,并且有众所周知的公断。谚语说:“最好的进谏者就是死者。”这话一点也不错。当进谏的人把黑的说成白的时,书本总是直言不讳的。因此,精通书本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精通那些至今活在历史舞台上的书本。

当今的议事,不过是开一些司空见惯的会议罢了,他们讨论国事,而不是辩论国事。他们敷衍了事地讨论法令、法典和进谏事宜。在斟酌一些重大问题时,今天提出的意见留待次日再议,这是比较妥当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的会议就是这样开的,那次大会开得既隆重又井然有序。

我建议要安排一些日子专门处理请愿事宜,这既让请愿的人深信他们的事情能得到处理,也可以省去开许多会审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提出请愿。为了协商一些成熟的事情,需要挑选一些委员,最好是挑选一些不偏不倚的人,这比为了达到整个委员会不偏不倚的目的而在双方安插一些态度强硬的人要好得多。我也建议成立一些常务委员会,负责贸易、财政、军事、诉讼和某些地方事务。有的地方有几个特殊的议事机构,只有一个国务议事机构(像西班牙那样),那些议事机构实际上无非是一些常务委员会,只是拥有更大的权力而已。让那些本来要向议事机构报告的,来自特殊职业的委员(比如律师、海员、铸币者等等)首先向各委员会陈述,然后有合适的机会再向议事机构陈述。还有,不要让他们一大堆人一齐都来,也不要让他们摆出一副为民请愿的姿态,否则就不是来陈述,而是来大闹公堂了。

一张长桌或一张方桌,或靠墙放几把椅子,看来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因为一张长桌,坐在上手的只是几个控制所有事情的人。要是采取其他形式,就更能采纳坐在下手的一些委员的意见。一个国王主持会议时,要注意在他提出的意见中,别过多公开自己的倾向性,要不然的话,大臣们就会见风使舵,大唱一些让你宽心的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