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北京大学(第7/14页)

 

又一年,余自北平返苏州。张君劢偕张一鹏来访。不忆晤谈于何处。一鹏乃一麟胞弟,曾任袁世凯时代司法部长,久已退居在家。君劢系初识,时方有意组一政党,在赴天津北平前,邀余相谈。谓君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愿相与作政治活动,庶于当前时局可有大贡献。余告以余非专一从事考据工作者,但于政治活动非性所长,恕难追随。语不投机,一鹏似亦对此不热心,谈话未历一小时即散。自后余与君劢在香港始获再晤。

 

又络续由南方来游北平相识者,有缪赞虞凤林,张晓峰其昀,皆从南京中央大学来。赞虞则住余家,两人曾同游卢沟桥。一九三七年晓峰自浙大来函,聘余前往,余辞未去。续聘张应麟,亦未允。再聘贺昌群,昌群迟疑不决。一夕,余三人在一小馆共餐,余与应麟劝昌群往,昌群遂允行。

 

余在北平旧书肆购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前八卷,嘉庆刊本,特为一文,刊载于《禹贡》半月刊上。浙江省兴业银行行长叶景揆葵初,特远自沪上来访。告余,彼持有此书一钞本,遍访刊本未得,君今得此刊本,乃与彼相持之钞本相符。又谓彼并有顾氏此书之全部手钞本一部。此书在未正式付印前,本多钞本流行,只白银四十两,即可向无锡顾家得一部。彼所得与其他钞本有不同,特不知其价值所在,欲恳余代为一查考。余允之。葵初又远自沪上携其书首几册来,余审其为顾氏家传本,特举证明。葵初大喜,谓果如君言,当即谋付印。余谓此书卷帙浩大,倘仅付印,读者当就君之新刊本与旧刊本对读,乃始得其异同所在。此事大不易。不如将旧刊本与君本对校,即以异同添注旧刊本之眉端行间,乃以付印,则读者一披卷即得,不烦再一一比读矣。葵初以为然。问余愿任其劳否,余复允之。时适余弟起八同在北平,余即命其从事校对。约年余,方毕直隶山东两省。但时事益急,余恐仓促失误,嘱葵初将已校稿携返沪上,待事变定,再谋续校。而抗战烽火乃不久爆发。余曾于抗战期中,自昆明返沪,知葵初与张旭生合创一合众图书馆在法租界。余特往访,未得晤葵初,见主其事者为顾廷龙起潜,乃颉刚之叔父。起潜告余,彼之主要任务即为续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及战祸又兴,余又匆匆南来,迄今将三十年,闻合众图书馆已不存在,葵初与起潜亦不获其消息。《读史方舆纪要》之顾氏家传本,今不知究何在。苟使余不主先作校对,则此家传本将早已行世。余对此事之愧悔,真不知何以自赎也。

 

 

又《章实斋遗书》之家传本,亦为余在北平所发现。一日课毕,北大图书馆长毛子水特来历史系休息室询余,坊间送来《章氏遗书》钞本一部,此书钞本在北平颇有流行,不知有价值否。余嘱其送余家一审核。是夜,余先查章实斋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一文,此文在流行刻本中皆有目无文。刘承干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曾向国内遍访此文,亦未得。而余在此钞本中,即赫然睹此文。乃知此本必有来历。嗣经收得其他证明。乃知此本确系章氏家传。若余诓言告子水,此书即退回原书肆,余可收归私藏。然余念公藏可供众阅,不宜秘为私有。乃连日夜嘱助教贺次君录出其未见于流行刻本者,凡二十篇左右。又有一篇,流行刻本脱落一大段数百字,亦加补录。即以原本回子水,嘱其可为北大购取珍藏。时余之《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方送商务印书馆在北平排版,由余亲自校阅,实斋一章已校迄,续又取回补入前所未见之重要有关部分若干则。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一文,则全篇增附于后。及余离北平南行,又携所录之全部佚文藏大衣箱底,上加一木板,以避检查,辗转自香港经长沙南岳至昆明,以至成都。时蒙文通为四川省立图书馆长,遂将此佚文印两百册流传。及余来香港,大陆又重印此书,而将余所为一小序抹去,则读者将不识此书之所由来。后余游巴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曾特来询问此书,余详告之。后大陆又将此各篇散入章氏《文史通义》中。然余念当时特据家传本目录匆匆钞出其未见之篇,是否尚有遗漏,则不克再通体查阅矣。而此章氏家传本,颇闻子水实未为北大图书馆购取,特以转归胡适之家藏。及适之南来,此书未及携行,则不知又在何处。是亦大堪回念也。

 

又忆一九二一年以前,余在小学任教,即深喜章氏之《文史通义》。一夕,忽梦登一小楼,由北面楼梯上,楼外三面环廊,楼中四壁皆书,又有一玻璃面之长方桌,桌面下一柜,亦皆藏书。余观之,乃悉是章实斋书,又多世所未见者。此梦醒来,初不为意。乃二十年后,不意此梦竟有印验,是亦余一人生平回忆中值得玩味之一事也。又余获睹章氏遗书后,又得戴东原未刊稿钞本一种,名《孟子私淑录》,为从来学者所未知,亦以廉价收得。与《章氏遗书》稿同携南下。今此稿已收入余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