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陌生人(第6/6页)

点评一:

选择耶律楚材这个少数民族人物,作者是想更有力地指正传统中国历史观的偏颇与阙失。中华民族长期固执于褊狭的族类意识,惯于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往往以是否为我族类作为价值判断的出发点。过于强烈的血族家国意识,阻挠着心灵的开放。我们缺少的就是抛弃生存背景、展现文化身份的文化人。(老愚)

点评二:

金灭辽,蒙古人又灭金。在这走马灯似的北方王朝兼并中,通汉文的辽国皇族耶律楚材先是归顺金国,后归顺蒙古军,参与成吉思汗西征,横扫欧亚大陆;东归后,又替成吉思汗的继任者窝阔台以汉族典章制度治理朝政;在南征宋朝时“不杀掠”,战胜但尊重中原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从而奠定元朝政治治理格局——这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也是由民族认同国家走向国家认同文化的恢弘过程。

本文评述这段复杂的历史变迁,突出了“陌生的闯入者”耶律楚材的身份认同歧变。这一个案的确堪为中国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明晰注脚。而文化影响力远比国家或民族影响力为甚。(马策)

点评三:

中华文明在宋代以后的阐扬,乃至蒙元的基本格局的建立,离不开耶律楚材这位深谙中华文明的“陌生人”的贡献。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睿智的哲辩再现了耶律楚材的才情,叙史充满情趣,言理入木三分。

本文层层演绎推论,写出了深受儒、佛文明影响的耶律楚材对开疆拓土战争的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其对蒙元统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主要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尊重。从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儒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忠诚地实践着中华文明,更让我们对他抱以敬意的是,“他放弃自己的民族身份”,不以狭隘的民族情结做着“复兴契丹之梦”,而是“固守一些大是大非”——在他眼中“是非高于民族,更高于家族”。作者明确指出这主要缘于耶律楚材“一生秉承儒家文化和汉传佛教”,“他有明确的文化身份”。原来,中华文明的传承不在于背景而在于一种文化良知。(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