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里的背影(第7/7页)

点评二:

本文原名《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文化为支撑的国家认同为其主旨。

承德避暑山庄,名为消夏休憩之所,实为康熙大帝巩固边境的前哨。康熙治理国家高超的一面,表现在亲近汉文化、和解汉儒,以化解反清复明危机,使中原节士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怒火慢慢熄灭。中原士人投入清廷怀抱,标志着民族主义对国家主义的认同。但是到1927年,王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实为对清朝所代表的最后的古典文化的殉节。文化乃国家的精神仪表,文化人(士人或知识分子)可以像王国维那样坚持“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也可以被国家主义彻底软化、臣服。(马策)

点评三:

本文以“背影”——承德避暑山庄为依托,以清代政治功业与文化生态的关联为经,以与之相关的史实、明清两朝的对照以及作者的体悟为纬,交织成一幅内涵丰赡、视点多元的立体的历史文化画卷。关于帝王,作者浓笔重墨于康熙。不仅写康熙不修长城、重视学问、开放海禁,也历数康熙狩猎之丰,意在称道其建立在身体强健之上的精神强健;雍正的作为在承续,也在蓄势;乾隆是座高峰,也是个分水岭;至于后来的几位,则多手足无措,其中咸丰帝竟把象征其先祖康熙功绩与骄傲的避暑山庄当成了避难所。至此,群像毕现,毁誉倶呈,我们心底从埋下的历史情绪和民族情绪,该有了一番过滤、一份去留。

本文从世俗的情感阻隔着笔,以大师的殉葬文化作结,摈弃截取文化断面的线性方式,选择对文化作通体的理性观照,着力表现政治与文化的“生死与共”。当年满汉两族由势不两立走向思想、文化上的认同与兼容,而当政治功业灰飞烟灭之后,具有惊人的文化韧度的知识分子竟用生命来祭奠它,以致为王朝打下句点的竟是“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傅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