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妙绘李根源(第2/4页)
根源在小王山辟有别墅,城郊往还,路过木渎,经常在石家饭店进膳。该饭店有十大名菜,尤其鲅肺汤,为于右任所称赏,曾有一诗:
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大湖旁。
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鲅肺汤。
且写了“名满江南”四字的横额。潘泽苍很熟悉该店的往史,写了一篇记录。又我友许舒风,乃该饭店主人石仁安的女婿,见告李根源和该店的关系,最早该店的招牌为石叙顺。有一次,仁安请根源为该店更名,根源大笔一挥,径书“石家饭店”四字,于是邵力子、叶楚伧、吴敬恒、白崇禧、李济深、汤恩伯、钱大钧、陈果夫等,都来品尝。果夫尝到仁安亲自为他烹制的番茄虾仁锅巴汤。这菜先把蕃茄虾仁在滚油中熬透,然后浇在锅巴上,嗤的一声作响,饶有妙趣。这肴现在很普通,当时由石家饭店创始,果夫大为惊异,问:“这叫什么?”锅巴是素来不上席面的,仁安说:“没有名堂。”果夫说:“菜肴怎能没有名堂?我认为不妨叫做天下第一菜吧。”于右任吃鲅肺汤,那是根源邀请他来的。据说石家饭店的所在,乃是清名臣冯桂芬的旧宅。
根源的交好,据他的嗣君李希泌所撰的《回忆先父李根源在吴县的岁月》,叙述甚详,知道他和张一麐友谊更深,小王山的“阙茔村舍”四字,即出于张氏手笔。张氏的祖墓,距小王山数里,建有庐屋,但张氏很喜欢住在阙茔村舍,和根源晤谈。根源特为张氏辟一卧室,大有徐孺下陈蕃之榻之概。两位老人都习惯早起,黎明起身盥洗,张氏打太极拳,根源则做健身操,两老锻炼后,坐在相对的沙发上,张氏捧水烟袋,根源吸旱烟长管,边吞吐,边谈话,一直到吃早饭,以为莫大乐事。一九三二年,根源和张氏有志于办新农村,倡议在善人桥立实验农村以示范。又办成人夜校,仿日本式修公共浴池。“九一八”事件发生,二老一致主张抗日,且义愤填膺,组织老子军,参加前线作战,卒被当局劝阻,未得成行,乃转为后方支援工作,埋死救伤,不遗余力。根源有五言绝句: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
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当时郭沫若深赞二老的行径,称根源与一麐为“天下之大老”,撰文报道其事。此后,敌寇日迫,城居危急,根源携带随从,于深夜杂在难民中,步出金门,经横塘、朱墩、西跨塘、木渎等地,途中数遇敌机轰炸,幸未遭殃,至次晚始抵小王山。又有诗云:
救难扶伤今已矣,老夫挥泪别苏州。
这诗是很沉痛的。及敌军侵占吴江,去小王山仅三十里,一水可达,加之敌机空袭木渎,火光烛天,根源大为焦灼。这时工兵总指挥马晋三驶车来小王山接根源和张老,因晋三的父亲马程远,是根源讲武堂的老学生,有师生之谊的。奈张老为了难民尚待疏散,未能离走,根源被晋三强拉登车,前往南京,辗转到重庆,住在化龙桥畔。徐悲鸿去探望他,有感于根源以往的义举,为绘《国殇图》长卷,绘着根源执绋走在行列的前面,满怀悲忿,栩栩如生,为悲鸿生平得意之作。可惜现陈列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仅一悲鸿为根源所作的画像,那《国殇图》已不知去向了。
最近,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刊行的《中国名胜辞典》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都列入了苏州,但在苏州名胜中却遗漏了小王山,不毋遗憾。幸而李希泌的那篇《回忆先父李根源在吴县的岁月》,记载很详。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又刊有《吴县小王山摩崖石刻选编》佐以图片,兹摘存一些,以留鸿雪。根源在苏州前后十四年,一九二七年春,其母逝世,殡于石湖治平寺,乃在寺内守灵。翌年,葬母于善人桥小王山东麓,从此他经常住在小王山。他乡居的时间,还多于城居的时间。在小王山植树造林,引道开山,濬泉凿石,欲辟小王山为名胜之地。山后万松蓊蔚,翠黛染衣,即就峰头建一石亭,章太炎篆书题“万松亭”三字。一九三五年陈石遗诗人来游小王山,登上“万松亭”,看到万松成为松海。对之胸襟豁然,大为兴奋,题名“松海”,并写了“松海”两个大字,刻在松林深处的崖壁上。根源喜悦之余,复鸠工在松林内建了两座三开间的平屋,南边的一座,叫“湖山堂”,面对岳峙、烂柯两山,峰岚缺处,可见太湖,凭槛远眺,顿有山色湖光扑面来之感。北边的一座叫“小隆中”,章太炎篆书题额,并有识语,如云:“予昔为印泉作楹联、附语,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盖戏以魏武相拟,以印泉尚在位也。遇处十年,筑室松海,自署小隆中,又追慕武侯,则仕隐不同,故淡泊宁静,亦山林之趣,予因据其所称榜之。”小隆中的题名,是有来历的,太炎夫人汤国梨有次来访松海,口占了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