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金庸武侠时代丛考(第3/4页)
鸳鸯刀
《鸳鸯刀》是一部比较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上述几部小说,整个故事是以反清为主线展开的,因此其基本背景很清楚,是在清朝,并且显然并非晚清,应该是在清中叶。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不很知名的历史人物出现:
跟他说话的竟是川陕总督刘于义刘大人。周威信在江湖上虽然赫赫有名,但生平见过的官府,最大的也不过是府台大人,这一次居然是总督大人亲自接见,那自然要受宠若惊,自然要战战兢兢,坐立不安。
刘大人那几句话,在心头已不知翻来覆去地重温了几百遍:“周镖头,这一对刀,叫作‘鸳鸯刀’,当真是非同小可,你好好接下了。今上还在当贝勒的时候,便已密派亲信,到处寻觅。接位之后,更下了密旨,命天下十八省督抚着意查访。好容易逮到了‘鸳鸯刀’的主儿,可是这对宝刀却给那两个刁徒藏了起来,不论如何侦查,始终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天幸是本督祖上积德,托了皇上洪福,终于给我得到了。”
刘于义(1675年—1748年)确有其人,字喻旃,号蔚冈。江苏武进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曾任直隶总督及陕西总督,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卒。其死法很有意思,是在养心殿朝见皇帝,跪拜后起身时踩中自己的衣袂,扑跌而死。
查刘于义任川陕总督的年份,是从乾隆元年到二年(1736年—1737年),只有两年,且为署理(暂代)。因此严格说,故事只能发生在这两年间。按说问题已经解决。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刘总督还说“好容易逮到了‘鸳鸯刀’的主儿,可是这对宝刀却给那两个刁徒藏了起来”,此事在下文也有描述:
“十六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听得宫中的两名侍卫谈起,皇帝得知世上有一对‘鸳鸯宝刀’,得之者可以无敌于天下,这对刀分在一位姓袁和一位姓杨的英雄手中。于是皇帝将袁杨二人全家捕来,勒逼二人交出宝刀。两位大英雄不屈而死,两位英雄的夫人却被逮进了天牢。”
也就是说,按照刘于义的说法,同一个皇帝十六年前逮捕了袁杨两位英雄,但没有得到宝刀,十六年后才由刘于义寻访得到。但乾隆初年,乾隆才刚刚即位,十六年前还是皇子,与文中描述不符。况且纵然按1737年算,十六年前乾隆也不过十岁左右,就年龄来说也不可能如此兴风作浪。
并且,这段话在旧版中描述则有不同:
刘大人那几句话,他在心头已不知翻来覆去地重温了几十百遍:“周镖头,这一对刀,叫作‘鸳鸯刀’,当真是非同小可,你好好接下了。那本来是大内中所藏之物,先帝康熙爷宾天之际,不知怎地给人偷盗出去,流落在外。今上接位之后便下了密旨,命天下十八省督抚寻访,十三年来,始终不见踪迹。总算是叨了皇上洪福,给我得到了。嘿嘿,你们威信镖局做事还算牢靠,现下派你护送这对鸳鸯宝刀进京,路上可不许泄漏半点风声。你把宝刀平安送到北京,回头自然重重有赏。”
以旧版来说,“先帝康熙爷”,“今上”在位十三年,则当为雍正无疑,故事当发生在雍正十三年。刘于义在雍正时任陕西总督,虽非川陕总督,地位也相仿佛。但是旧版中后文仍然是十六年前皇帝从袁杨二人手中得到宝刀云云,与这里说的大内中所藏之物仍有矛盾。当然,这或许不过是刘大人诓骗周威信的谎话。但是在十六年前,欲夺鸳鸯刀的显然是康熙而非总共才当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了。
十六年前后是两个皇帝并没有必然的矛盾,但是如果仔细解释这个皇帝那个皇帝的异同,必然使得故事显得不必要的繁冗。因此新版删去了“康熙爷”的提法,将故事虚化,但却留下了川陕总督刘于义这个具体的历史坐标没有改动。
在无论哪种说法都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呢?十六年是关系故事内在逻辑的时间跨度,不可更改。而川陕总督刘于义只是外在的记号,不必死于句下。因此,故事还是按照金庸本人的初衷,放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宜,至于十六年前“逮到‘鸳鸯刀’的主儿”一事,可以视为雍正当雍亲王时,借康熙帝名义所为,本书中有详细的解释。
连城诀
《连城诀》在金庸作品中是时间极为模糊的一部作品,连武当、少林等标志性的门派也没提到。不过有太极剑高手刘乘风出场。这套剑法创自张三丰,在令狐冲时代还是武当秘传的绝学。因此故事的时代无疑已经是明后期或清朝了。
新修版《连城诀》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大清康熙年间,忽有一位身具高强武功的高僧驻锡荆州天宁寺,无意中发现了宝藏,他将此讯息写成书信,托人送交给当时天地会广东红旗香主吴六奇,请他去发掘出来,作天地会反清复明之用。因怕泄漏机密,他将宝藏所在处用密码(剑诀)注入一本当时流传的《唐诗选辑》之中,送交吴六奇。吴六奇是他师兄的弟子,同门相传,和那高僧都会“唐诗剑法”,知道剑法的次序。不幸密码送到时,吴六奇遭难,为人所害,这剑诀密码便流落在外。送信人辗转将讯息传了出来,讯息若不与《唐诗选辑》连在一起,凑不成一块;得讯之人如不会“唐诗剑法”,虽知剑诀,但不知剑招次序,宝藏也就难以找到。梅念笙是那高僧与吴六奇的同派门人,会使“唐诗剑法”,后来又得了剑诀,事机不密,落得给三个徒弟背叛杀害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