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清之际的战争与武术世界的动荡(1600年—1644年)(第3/6页)

袁崇焕的家人都和他一起被处死,但他的忠实部下设法营救了他的幼子袁承志,并组建了一个秘密的反对党“山宗”。这一秘密集团和许多武术世界势力相联系,并深刻影响了明朝最后十多年的政局和武术世界局势。凭借山宗的关系,袁承志被送到华山,成为武术大师穆人清的最后一个门徒。

在袁崇焕死后,皇太极将目标转向了对蒙古的征服,从1632年开始,皇太极向成吉思汗的子孙、蒙古的最后一个大汗林丹发起攻击。两年后,林丹汗在战败后死去,内蒙古地区基本被后金征服。在臣服了蒙古人后,皇太极在1636年进一步宣布自己为皇帝,将“大清”作为新政权的国号,将女真各部落统一称为“满洲”,并组建了仿效明朝的官制。这一僭越的行径表明,皇太极不会只满足于辽东的土地,其最终目标是征服整个中国本部。

1637年,明朝在辽东最后的据点皮岛被满洲人所攻占。第一个登岛的是27岁的青年将领鳌拜(1610年—1669年),据说明军将士没有人可以抵挡他的进攻。鳌拜因此被赐予“巴图鲁(Baturu)”的称号,意为勇士。他是满洲人中第一个重要的武术家,据说也建立了满洲的武术流派黑龙门。因此,皇太极在扫除了后方一切障碍后,可以放手和明帝国进行最终的较量。

李自成与华山派的活动

觊觎中国皇帝宝座的并非只有皇太极一个人。同一时期,在陕西出现了另一位大有希望的挑战者——“闯王(Dashing King)”李自成(1606年—?)。他本来是米脂县驿站的工作人员,有相当的武术造诣,因为政府的财政紧张而被裁员,此后他为了生计投入盗匪活动中,在1629年左右参加了反明起义,并很快成为一个重要首领。

从17世纪20年代起,旱灾和饥荒开始蹂躏中国西北部。另外,为了应付辽东战争所带来的财政紧张,政府开始加派“辽饷”,令农民越来越无法负担。绝望的民众纷纷投身为盗匪,对尚完好的农业区进行劫掠,而这导致了更多灾民的出现,这种滚雪球的效应成为推动明帝国内部崩溃的主要动力。在1630年后,陕西各地出现了足以攻城略地的盗匪集团,特别是自称“闯王”的高迎祥尤其强大,李自成成为了他一名部将,他的另一名知名将领是延安人张献忠(1606年—1647年)。帝国设法围剿,但归于失败,从1633年起,起义军像潮水一样涌入北方其他省份。在1635年,高迎祥的军队攻陷河南荥阳,在那里召开了北方十三支起义军的联合大会,达到了反明运动的高潮。但第二年,高迎祥被政府军所击败,他本人被活捉后处死。“闯王”的头衔于是被李自成所继承。而张献忠则与之分裂,向南方发展。

在源于陕西的叛乱活动中有华山派的深度参与,其掌门人穆人清痛恨明朝晚期的腐败,因而全力地支持李自成的军队。在起义以来的数次危机中,或许正是穆人清拯救了李自成。从1638到1640年,李自成的队伍陷入低谷,躲在陕西和四川之间的深山中奄奄一息。也正是穆人清加以庇护,而他的大弟子黄真也在李自成的军队中担任教头。在穆人清看来,经过近三百年的统治后,明朝已经不再拥有上天的眷顾,它的灭亡即将到来,李自成将注定成为下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穆人清打算效仿三个世纪前的张三丰,要扶植一个新王朝的诞生。

1642年之后,随着李自成在华北不断攻城略地,穆人清和黄真也开始发动整个武术世界加以策应,并亲自为李自成督办军饷。穆人清如此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李自成尽早建国,以抵御辽东日益严峻的满洲威胁。穆人清认为李自成可以建立一个和平的盛世,但满洲的入侵则会将中国拖入地狱。

穆人清并非唯一支持李自成的武术世界势力。在李自成身边除了穆人清外,还有多名武术家为他效命,如他的贴身卫士,即号称“飞天狐狸”或“美刀王”的胡逸之,右果毅将军田虎、剑术家苗美以及出身丐帮的范统。这些武术精英的加盟表明武术世界相当多的势力已经深深卷入了反明朝的大起义中。更多的观望者在随后几年中投入到反明浪潮中,加速了明朝的崩溃,这一点与穆人清的弟子袁承志密不可分。

1643年初,大约二十岁的袁承志也遵照穆人清的指示,离开华山,去李自成军中效命。此时李自成已经夺取了湖北襄阳,并建立了初级的政府机构。他的主要幕僚是一位知识分子李岩,其妻子是卖艺出身的“五湖门”女武术家红娘子。在李岩的建议下李自成没有破坏当地郭靖和黄蓉的民间祠庙,并亲往祭奠,赢得了武术世界的好感。袁承志在李自成军中短暂逗留,并和李岩成为了好友,不久后他前往东南地区和穆人清会合,后者正在当地为李自成筹措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