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代门派政治与明教运动(1279年—1336年)(第3/7页)

觉远的学生张君宝(1247年—?)在少林寺跟随老师秘密修习《九阳真经》,从而使自己的格斗能力远远跃居同辈人之上。1262年,他在一次武术交流活动中意外地令昆仑派武术大师何足道铩羽而归,而后者令少林派中最杰出的武术家也感到畏惧。137张君宝过分优异的表现令少林上层感到不快,他们审核了张君宝学习武术的资格,发现张君宝事实上并未在正式的武术学习班级注册,因此严厉地要求惩治这个管理制度的破坏者。张君宝不得不逃出少林,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他不久就成为一名正式的道教修士,一度托庇于早已衰落的全真派门下,学到了一些道家武术理论,以伪装自己的武术来源。后来他以张三丰的假名为世人所知。尽管张三丰宣称自己发明的武术属于道教体系,但仍然有人发现他的武术来源于罗汉拳等少林常见的格斗技巧,显然少林派的成员们对此感到格外愤怒。138

尽管张三丰的武术进步神速,但在四十岁以前,他仅满足于武当山附近的势力范围,并未参与更广泛区域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斗争。没有迹象表明他曾经参加过1273年的襄阳战役,尽管这一要塞离他的山头并不远。在文天祥被处决前夕,他曾被邀请参加救援活动,但他以“武术尚未成熟”为理由拒绝了,虽然他在二十年前就击退过何足道这样的名家。139他的精明与谨慎不仅使得他熬过了元帝国血洗武术世界的艰难时刻,也为中国武术界保留了一个硕果仅存的武术大师。

在1280年之后,随着元朝统治的巩固,民间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一时期,张三丰开始了他引人瞩目的武术生涯。由于年轻一代的武术家几乎在改朝换代的大乱中被摧残殆尽,张三丰这样的天才人物更加显得鹤立鸡群。在几十年内,张三丰就树立了他在武术界至高无上的声望。他的战绩包括击杀盗挖南宋帝陵的西藏僧侣杨琏真迦,和全真教亲元派的百损道人这样的一流武术大师。140但我们不应当忘记,这一崇高荣誉建立在武术界精英尽丧的空白之上。

或许是预见到了门派政治即将形成的大趋势,张三丰在六十岁的时候决心缔造他自己的门派。经过长期准备,张三丰在14世纪初开始招收少量的门徒,事实上,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招收的正式门徒仅仅是七个人,这或许是仿效一个半世纪之前的王重阳和全真七大师一样,这些门徒都具有惊人的武术天赋,二三十年后,他们陆续地成为了武术世界的耀眼新星。

在14世纪30年代,六个主要门派并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位于第一梯队的是武当和少林,而峨嵋和昆仑紧随其后,较弱的华山和崆峒则属于第三等级。武术世界已经完全由门派左右,中衰的丐帮仍然人多势众,但是已经无法进入主导者的行列。

在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显著特点:所有的重要门派,正如之前的青城派和蓬莱派一样,都是建立在山脉中的,这暗示着门派和山寨的某些共性。凭借在山林中的位置优势,可以使得各门派拥有独立于适用于平原地带的帝国管理体制的自治权力。同时,门派也并非孤立的点状存在,凭借活跃的江湖网络体系,能够使得他们将其影响力以便捷的方式扩散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元代,一个以山林为庇护所和以江湖为活动领域的武术世界体系被精巧地构建起来,它足以绕过帝国的行政体系,独立地发号施令。

在江湖网络中活动的许多帮会、镖局等江湖势力实际上也直接间接在各派的控制之下,例如,鄱阳帮的帮主就是崆峒派的门徒;而龙门镖局的都大锦则来自少林派并接受其保护。这样一来,在五绝体系崩溃后半个世纪,经过翻天覆地的重新洗牌,另一个与之迥异的武林秩序形成了,它将以略加修正的形态主宰之后的三个世纪。

明教复兴运动

自方腊和杨么的时代以来,明教就离开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此后虽然在史书中仍然可以找到其举行起义或暴动的蛛丝马迹,但已经在官方和武术世界主流势力的打击下日益边缘化。是蒙古人的到来给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小宗教以意外的生机。仇视异族统治的中国人很快就从这一藐视世俗统治的教派中发现了反抗的思想武器和从事地下活动的宗教掩饰,大批投身其中,明教徒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

1280年,在南宋沦陷后四年,明教教主杜可用在江西发动了一次浩大的起义,杜可用号称“天差变现火轮明王皇帝”。由于帝国军队迅速果断的围剿,这次起义遭到了惨败。141此后,一系列小规模暴动持续威胁着中国南部的帝国统治。1287冬天开始的钟明亮起义是这一时期最为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明教教主钟明亮——可能是钟相的直系后裔——召集了十万人的军队,在广东、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处建立了根据地,以汀州为中心,在周边方圆数百里的地区展开了活跃的游击作战。142这一起义的时间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此时的帝国政府正在全力扑灭满洲和中亚诸藩王的联合叛乱。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