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古时代与中国武术世界的宗教根源(公元前100年—700年)(第5/7页)

这一点可以从慧可的生平找到答案。在6世纪中叶,北方的魏王朝进一步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政权——东魏和西魏——而相互攻战。少林寺正好处于双方争夺的中心地带。在这一时期,慧可携带着《楞伽经》的梵文手稿逃离了混乱的华北,来到中国西南部的峨嵋山隐居。在那里他结识了另一名来华印度僧人般刺密谛。慧可可能拿出自己正在撰写的《易筋经》与般刺密谛就佛教学理和其与瑜伽修炼方面的共性加以研讨。54大概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易筋经》被他们翻译为梵文的形式,并且加上了图示。因此,《易筋经》同时产生了两个版本,此后一直被保存在少林寺。这似乎是唯一能够解释梵汉两个版本并存的理由。

当慧可躲藏在西南山区时,东方和北方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北方帝国分裂时,北方军阀侯景在失势后向南方的皇帝萧衍表示效忠。萧衍高兴地接纳了这个投诚者,后者却并无忠诚之心,于548年在建康发动叛乱,劫持了萧衍并囚禁了他。萧衍悲惨地死于禁闭之中。侯景的叛乱被梁朝军队镇压后,萧衍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又开始了内战,梁朝在分崩离析中走向毁灭。

两个北方政权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瓜分南方帝国的机遇,它们开始积极插手南方的内战。公元554年见证了梁王朝最后的毁灭。西魏王朝的军队占领了梁朝在长江中游的新都城江陵。皇帝萧绎被杀,在城破前,他焚毁了一座藏有几十万部书籍的皇家图书馆,其损失不下于几个世纪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据说中国当时书籍的四分之三毁于这次焚烧。他并下令藏匿了大批皇室珍藏的黄金和珠宝。这个宝藏一直没有被占领军发现。直到一千多年后才再度现世。55

梁王朝被消灭后,一位陈霸先将军(503年—559年)在557年建立了陈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建立者的姓氏命名的王朝。但经过侯景的叛乱,南方帝国的力量已经大为损耗,并难以恢复。在北方东魏和西魏的对立持续着,但是政权更迭为北齐和北周。577年在鲜卑人的北周统一北方后,北方在大分裂以来的近三个世纪之后,终于对南方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北周能够消灭陈朝,那么一个非汉族的政权将第一次征服中国全境。不过在北周对陈开战之前,其皇室又产生了内部继承危机。在580年,实权落于汉人杨坚(541年—604年)之手,在第二年,杨坚将北周改组为隋朝。因此,华北在被蛮族占领数个世纪后,再一次被汉族政权所统治。

在589年,杨坚对陈王朝宣战,并命令其军队沿扬子江全线向南方进军。这次南征仅仅遭遇到微不足道的抵抗,很快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是自316年的西晋灭亡以来中国第一次统一在同一个帝国之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漫长的内战时期,慧可一直在四川撰写《易筋经》和另一部相对次要的武学著作《洗髓经》。北周统治时期发起了浩大的反佛教运动,慧可也不可能在此时回到北方。在杨坚称帝后,慧可终于返回了残破而冷落的少林寺,重新招收僧徒和传授武术。慧可活了百岁之久,死于公元593年。在这位佛学和武术大师死后,他的弟子似乎分成了两个派别。慧可本人最喜欢弟子僧璨,并宣称他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僧璨只是一个虔诚的佛学家而对武学了解有限。他及其门人面对新兴武术僧侣完全缺乏竞争力,很快就被后者排挤而离开了少林寺。僧璨和他的继承人们此后一直在南方各省份活动,并创立了佛教理论中著名的禅宗。另一方面,一旦武术僧侣占据了统治地位,少林寺也从一个普通寺院转变为历史上第一个武学门派。

我们已经有这一门派早期若干重要活动的史料,虽然还远不足以揭示其历史全貌。但是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少林的武学传承开始之后不久,就深深卷入帝国权力斗争的漩涡。

隋朝的创造者杨坚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成为中国统治者后不久就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例如将进行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及建立以考试为标准的官僚选录制度,对于后来的中华帝国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他在604年死去后,他的儿子杨广(604年—618年在位)继承了帝位。杨广是一个比乃父更加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维系对新征服的南方的统治,他下令调动数百万民夫,开凿一条全长超过一千英里的大运河,将扬子江和黄河连接起来。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对城市建设的爱好,首先在洛阳,其次在扬州建立了不逊色于长安的新都城。

杨广不仅希望让中国,而且希望让整个世界都拜倒在自己脚下。他首先对北方的突厥,随后对东北的高句丽发动了战争;对高句丽的战争旷日持久,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反抗。反讽的结果是,隋炀帝的一系列扩张努力最终带来了建立不久的帝国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