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歌解读(第7/9页)
前两句对黑暗现实作了最大范围的否定,令人大有“吟罢低眉无写处”之感。那么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艺术家,应该把笔触运向何方呢?作者笔锋一转,用后两句指出了一条新路。
第三句“愿乞画家新意匠”“乞”,是愿望、期待、极度渴望。“意匠”指艺术匠心。陆机《文赋》曰:“意习契而为匠。”杜甫《丹青引》曰:“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全句是说,我衷心盼望进步的画家能够产生新的艺术构思,跳出那黑暗现实的框框。那么,这个“新意匠”是什么呢?
第四句“只研朱墨作春山”,一语破的。书画艺术皆需“研墨”,作者却要画家“只研朱墨”,这里的“朱墨”不是朱和墨两种颜色,而是“朱色的墨”,即银朱一类的朱红色颜料。作者要画家只用这一种红彤彤的色彩去“作春山”,正是与前两句所描绘的黑暗现实相对立的。有不少论者认为这里的红色春山是“象征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有的引证毛泽东诗词中的“风展红旗如画”、“分田分地真忙”来推论“鲁迅身在白区,放眼全国,展望未来,指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也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这种论述未免过于夸大了鲁迅,把他想成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了。红色未必就指红区,白下也不能说就暗示白区。文学符号与政治符号不能随意错位。无论从诗作本身,还是从背景史料,都没有依据说鲁迅鼓励这位画家去画红色根据地,所以那种穿凿是站不住的。
其实,这里的“春山”正像夏明钊先生所阐发的:“……这是一个虚拟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一个天地,是一个‘新’的存在,但它并不虚妄,因为它是诗人的希望,是诗人的理想,是诗人的追求,是由鲜血浇灌出的花朵,是在冰封的土地下奔腾突进的暖流,是随着历史的行进而必将出现于中华国土上的一个辉煌的存在!”
这个“春山”是对“风生雾塞”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抗议和抛弃,是作者为艺术家们指出的一个战胜不合理的现存秩序、永远拥抱真理的崭新世界。它不是暗喻和借代,而是象征,是含义丰富而广泛的象征。它的寓意对以后的艺术家们也是充满着鼓舞和启迪的。
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在于色彩词的运用对比鲜明,层次感强。鲁迅对美术不是外行,对视觉艺术有良好的素养。从“白下”之风,千林之“暗”,到“苍天”之雾,百卉之“殚”,色调凝滞,色彩阴冷、昏暗,令人压抑,有凄苦、愤懑之感。诗尾一片大红,如通天巨火,烧尽一切浊秽,令人心大明,眼大亮,激情亢奋。据研究,鲁迅最爱描写的颜色是黑,其次是红,在这首诗里,这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本诗题为《赠画师》,其实鲁迅本人,就是一个笔法最高超的画师!
五、爱之神(7)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一手搭箭,一手张弓,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娃子着慌,摇头说,“唉!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你要是爱谁,便没命地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地去自己死掉。”这是目前所知鲁迅为数不多的新体诗中的第二首,与《梦》和《桃花》同时发表。同期的《新青年》上,还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向封建礼教宣战的第一声呐喊——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此时的鲁迅,是以一个战斗者的姿态杀入文坛的。他的投枪所掷向的第一个敌人,便是那“铁屋子”的厚壁——吃人的传统礼教。所以,《爱之神》这首诗,也应当与作者同期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鉴赏。
诗题“爱之神”,来自西方神话。在希腊神话中叫埃罗斯(Eros,即“爱”之意),本是奥林匹斯神山上的众神之一。后来延续到罗马神话中,改称为今天众所周知的丘比特(Cupid),通常传说的形象是一个体生双翅、手持弓箭的裸体小男孩儿。据说他的金箭射中人心,该人便会产生爱情。所以恋爱中人,常说被金箭射中云云。现在的情人卡封面,亦常画有一箭射穿两颗红心图样,即本于此。
于是有人便认为这首诗是在用典,而且是“活用典故”,“是化旧为新的一种创造”。照此推论,诗文中凡有涉及中外旧闻故事之处,皆成用典,此大谬也。用典乃以旧喻新,以彼映此,不过修辞之技耳,若“灵台无计逃神矢”,是也。若直写史实掌故,不论有无新见,是否隐喻象征,则只能目为即题论事,不可以作用典,若《咏荆轲》、《过华清宫》,是也。这首诗直接描写的对象便是“小娃子”爱之神,虽然别有寓意,那无非是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