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三重结构(第2/3页)
大哥请来一名刽子手,假扮成医生,以看脉为名,“揣一揣肥瘠”。刽子手说:“赶紧吃罢。”于是狂人发现大哥也是吃人者的一伙。他日夜思考着这件事,决定先劝转大哥改过自新。然而大哥不听,并且说他是“疯子”,这样将来吃他的时候,人们就会给予理解。
此后家人便把他死死关在屋里,他想起妹子的死因,明白是被大哥吃掉了,并且说不定自己也吃了几片。于是他疑问世上还有没有没吃过人的孩子,他在思考中苦苦挣扎着。
小说的这个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一起,组成了作品的现实本体。前者建立于后者之上,后者则寓于前者之中。于是,这两个结构便形成了一组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系列。兹列下表略作对照:
客观结构 | 主管结构 | |
第一节 | 狂人看赵家的狗 | 赵家的狗看我两眼 |
第二节 | 路人议论狂人 | 他们已布置妥当了 |
赵贵翁也在其中 | 听到风声打抱不平 | |
小孩子也在议论 | 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 |
第三节 | 一个女人打孩子 | 眼睛是看着我的 |
家人关他入书房 | 我越发觉得可疑 | |
佃户说打死恶人 | 这明明是暗号 | |
大哥教过他作论 | 翻脸便说人是恶人 | |
看书时产生幻觉 | 满本都写着吃人 | |
第四节 | 陈老五送进鱼来 | 不只是鱼是人 |
大哥请来医生 | 这是刽子手扮的 | |
医生让他静养 | 养肥了可以多吃 | |
医生说赶紧吃罢 | 哥哥是吃人的一伙 | |
第五节 | 李时珍说人肉可以煎吃 | 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 |
大哥讲易子而食 | 满怀吃人的意思 | |
第六节 | 狂人又听到狗叫 | 他们又凶又怕又刁 |
第七节 | 海乙那只吃死肉 | 他们是要逼我自戕 |
大哥不怕吃人 | 不以为非丧了良心 | |
第八、九节 | 梦中辩论吃人 | 自己吃人又怕被吃 |
第十节 | 人们来看热闹 | 我认识他们是一伙 |
大哥不让看疯子 | 他们用疯子罩上我 | |
狂人又做了噩梦 | 他的意思是要我死 | |
第十一节 | 狂人想起妹子 |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
大哥说割股疗亲 | 一片能吃整个也能 | |
第十二节 | 大哥管着家务 | 我也吃过妹子的肉 |
第十三节 | 狂人发狂到极点 | 救救孩子 |
由以上这两个对立统一的结构组成了小说的双重现实本体。其中的第二重结构——主观结构,是怎样从第一重结构—客观结构中脱颖而出的呢?第一个关键在于“狂人”二字,小说的正文是以狂人的口吻叙述的,在这里,“狂人”既是被看者,同时又是一个“反看”者。他不像一般影片中的人物那样,只是被动地让人观看,被动地在摄影机前表演。他违反了“被看者”的纪律,他在被摄影机观看的同时,也在向摄影机进行讲述。这在电影技术上属于“看镜头”的大忌。但还有第二个关键,便是“日记”。日记是一种“看”的文体,日记操纵在“狂人”的笔下,在这里,他是全权的执行导演。他不断向摄影机前拉来他所选定的场景和演员。在小序中开动的摄影机,到了正文中,处于一种定位状态,它只设定了一幅画框,告诉读者画框中的是狂人,是不正常的。但它定位之后,画框中的狂人却反客为主,通过镜头直接向读者喊道:我是正常的,摄影机才是狂人,才是不正常的。于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受到颠覆。读者只要投入一些情感,就会摆脱小序所设定的画框,从而不把狂人的日记当做笑话看待,而是认真思考,他是不是一个“狂人”,他的话对吗?进而对小序的话语产生怀疑,看出作者的意图既不是向我们讲述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病例,也不是让我们听信一个精神病人的妄语,而是通过似狂非狂的满纸荒唐言,让我们从中听出一种“真人”的声音来,这声音的本体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附着于小说的现实本体之上,把一种超越作品表面意义上的思想内涵打印到读者的心中。这便是小说的第三重结构——象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