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菩萨(第2/3页)
《妙法莲华经》中有一位“长啼菩萨”,为什么长啼呢?因为看到众生的苦,常感到悲悯,日夜啼哭,所以叫“长啼菩萨”,这是令人动容的,真正的菩萨对自己的横逆困厄可以不以为意,但见到别人的苦难反而感同身受,超过了自己的受苦。
在佛经里,时常记载了乘愿再来的菩萨,他们虽然证得果位,但眼见众生受苦,为了救拔众生,宁愿再回来,甚至去更苦难的地方,接受更艰危的考验,他们不以自己为苦,但以众生之苦如己之苦,这正是“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他们在最苦的地方,撑筏而渡,让众生也能像他们一样,一起渡过烦恼的大河。
内观自在外观世音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对于发菩提心,从众生觉醒到成佛的过程,说得十分明白: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勇敢、菩萨的无畏,都是由于大慈悲心。众生是菩萨的根,佛是菩萨的果,菩萨正像开在无边众生界的有情花朵,那么美丽、那么芬芳,使得学佛的道路益发地活泼和生动。人间如果没有菩萨,就像大地没有花朵,一切都寂寞了。
想当年,佛陀在灵鹫山的法华会上说法,在法会上就有八万多位大菩萨,比起当年,现在的世界更繁复、更烦恼、更苦难,在这个地方必然有更多的菩萨乘愿而来,所以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不必畏惧,说不定我们自己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
菩萨与众生最大的不同,是菩萨的自在,因于这种自在,他不会为世缘所缠缚,在痛苦时不以为苦,在快乐时不至放逸,而不论快乐与痛苦都可以从中体会到智慧,并以智慧回来救拔众生的苦恼。众生不同,众生在痛苦中因烦恼而沉沦,在快乐中因放逸而陷溺了。
以我们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为例,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有十六个字最能表现观世音的精神: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 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这是菩萨精神内外圆满俱足的境界,内观的时候自由自在,遍十方界了了分明,更进一步,是要观察世间求告的声音,寻着声音的源头去解救众生的苦难。
因为这种十方圆明、寻声救苦的大愿,使观世音菩萨有无限化身,并成为娑婆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菩萨。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成为大家在苦难中的依归呢?佛门课颂本中有一首《观音赞》,其中的四句话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三十二应偏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渡人舟。
能遍满尘刹,千处应现的观音菩萨,自然成为最伟大的菩萨。
菩萨是一种浪漫精神
我们不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自在,不能像他观察那么多的声音,到任何一处去应现,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积极的精神,常保心灵的自在,并且在别人蒙难的时候不至于转头离去。
我常觉得菩萨精神是一种浪漫的精神,菩萨的志向是古典庄严的志向,尤其生在现代,浪漫精神与古典庄严的志向已经逐渐失去了,如何锻炼自己的菩提心,学习做一位菩萨,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位现代菩萨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能像陈益兴老师是最好的典范了。
平时,在面对道德的沉沦、人性的堕落时能挺身而出,为众生请命;在面对人类心灵普遍被色情、暴力污染时,能尽未来际,加以挽救;在面对因无知、贪欲、冷漠、颓废而产生的社会、环境、生命的污染时,能义无反顾,勇敢地拯救;在沉迷时带来觉悟,在愚痴时带来智慧,在苦难时带来欢笑,在烦恼时带来平安,乃至于在饥饿时带来食物……这些都是现代菩萨所面临的基本课题。
我们自命为佛弟子的人,如果都能取法于菩萨,只要为了众生,自己可以牺牲,只要对众生有益,自己都可以去实践,那么,即使处在黑暗残缺的娑婆世界,众生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