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菜(第2/3页)

“天地间之物,一而万,万而一者也。山自山,川自川,春自春,秋自秋,风自风,月自月,花自花,鸟自鸟,万古不变,无地不同。然有百人于此,同受此山、此川、此春、此秋、此风、此月、此花、此鸟之感触,而其心境所现者百焉;千人同受此感触,而其心境所现者千焉;亿万人乃至无量数人同受此感触,而其心境所现者亿万焉,乃至无量数焉。然则欲言物块之果为何状,将谁氏之从乎?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忧者见之谓之忧,乐者见之谓之乐,吾之所见者,即吾所受之境之真实相也。故曰: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梁启超的文字典雅明白,让我们看到苦乐的感受其实是主观的认定,这是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道理。梁启超还有一段谈苦乐的文章,更精确地指出苦乐非但是主观的,而且是比较的,他说:

“三家村学究得一第,则惊喜失度,自世胄子弟视之何有焉?乞儿获百金于路,则挟持以骄人,自富豪视之何有焉?飞弹掠面而过,常人变色,自百战老将视之何有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自有道之士视之,何有焉?天下之境,无一非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实无一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乐之、忧之、惊之、喜之,全在人心。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境则一也,而我忽然而乐,忽然而忧,无端而惊,无端而喜,果胡为者!如蝇见纸窗而竞钻,如猫捕树影而跳掷,如犬闻风声而狂吠,扰扰焉送一生于惊、喜、忧、乐之中,果胡为者!若是者,谓之知有物而不知有我;知有物而不知有我,谓之我为物役,亦名曰:心中之奴隶。”

明白了这一层道理,苦乐又何足惧哉!

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苦乐的哲学则更可以了然,释迦牟尼在《遗教经》里有五段谈到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佛陀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快乐的来源,就是“知足”,另一个快乐的来源是“少欲”,《遗教经》另一章说: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这真是智慧之言,因为能少欲无为,所以能身心自在,如果我们把心量放大,再回来看苦乐,那苦乐就更不足道,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出了一个悟道者的真知灼见: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一个人假如能悟到如此巨大伟岸,苦乐再大,也自然无波。我们虽不能像佛陀有那样深广无上的智慧,但我们可以体会那样的智慧,也就不会为世苦所染着了。我们若能自我清洗、自我把持,减少外境的干扰,则较清净喜乐的人生并不是不可能的。在《大般涅槃经》里有一小段话是值得记诵的: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我们所说对苦乐的真实认识,也不是那么难以达到。我有一次坐出租车,就曾被出租车司机深深的感动,那个司机原来是一家贸易公司的小主管,他服务的公司倒闭了,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去开出租车,他说:

“我刚开始开出租车时,心情非常郁闷苦恼,时常想到我过去曾经有大的抱负,没想到沦落到来开出租车。而且出租车不是那么容易开的,新手忙了一整天所赚的钱可能还不如老手开个几小时。有一天,我早上八点就出门了,一直开到晚上十点,说起来你不相信,只赚了两百多块,不管怎么努力开,不是找不到客人,就是客人刚刚坐上别的出租车。那时的心情很难形容,我感觉到人生的绝望,我沦落来开出租车已经很惨了,我想天下没有比我更悲惨的出租车司机,跑了十四个小时,只收到两百块,连油钱都赚不回来。我就想,自杀算了!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思呢?结果正想死的时候,遇到路边发生车祸,一家三口都受伤了,两个重伤,一个轻伤,我急忙把他们送到医院去,往医院的路上,我虽然为那家人难过,但自己的心情突然开朗,觉得我是很幸运的人了,四肢完好,身体也健康,年轻力壮,还能开出租车赚钱,比起那些受伤、残废、躺在医院里的人幸福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