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辑 柔软的耕耘(第6/20页)

它们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

7

宋朝的高僧佛果禅师,在舒州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给了他四个戒律:

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三、规矩不可行尽——若将规矩行尽,会予人麻烦。

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这四戒比“过犹不及”还深奥,它的意思是“永远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谦卑的态度。

高傲的人常表现出“大愚若智”,谦卑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8

南泉普愿禅师将圆寂的时候,首座弟子问道:“师父百年后,向什么处去?”

他说:“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

弟子说:“我随师父一起去。”

禅师说:“你如果想随我去,必须衔一茎草来。”

在举世滔滔求净土的时代,愿做一头山下的水牛,这是真正的谦卑。

9

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在街路上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众生礼拜,即使被喝骂棒打也不停止,只因为他相信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都可以成佛。

我们做不到那样,但至少可以在心里做到对每一众生尊敬顶礼,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看人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

是的,只有我是凡夫,切记。

10

我愿,常起感恩之念。

我愿,常生谦卑之心。

我愿,我的谦卑永远向天空与大地学习。

永远活着

到银行去办事,听到一位七十几岁的老太太和银行行员的对话。

银行行员:“老太太,你一次领这么多钱呀?外面歹徒很多,可要小心一点。”

老太太:“我要领去买股票。”

“买股票?老太太,你都买什么股票?”

“我什么股票都买呀!最近涨得厉害,听说还会再涨,我这些钱要拿来买水泥股。”

“……”

老太太领完了钱,步履蹒跚地走出银行。

这一段简短的对话,使我怔了很久,老太太看起来虽然是七十岁的人了,身体还满健康的样子,而且她衣着朴素,看起来是省吃俭用的人,她为什么要在有限的余年去买股票,何况赚那么多钱要做什么呢?她所累积的财富,自己还有机会享用吗?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在这个社会,放眼望去,大家都拼命的在累积人间的财富,即使是已经家财亿万的富人或年华垂暮的老人都不例外,其实,财富对他们来说已变成没有意义的东西,一个生活已经温饱的老人,他可能有七八幢房子,有价值数亿的财富,可是他已经不久于人世,这仅存的时光难道还要继续追逐财富,不能有更好的利用吗?

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会相信自己是“不久于人世”的,我们看到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表现得好像要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们的累积也永不满足。有一些有钱人,到临死什么都不记挂,偏偏记挂他累积的财富;反过来说,他的子孙可能对他的死活也不记挂,只记挂在他名下的土地、房屋、股票、珠宝要如何瓜分。因此,一个富人的死往往造成了子孙的悲剧,就是因为人人只记着财富啊!

一个累积过度财富的人,往往也会自陷于不义,有财富的人谈恋爱,总觉得别人是在爱他的金钱,不是爱他;有财富的人交朋友,总觉得别人是贪图财富的酒肉朋友;有财富的人很难真心对待别人,因为他惯于用钱来处理问题……其实,有太多财富反而使人不能做完整的人,因为他的心变成黄金打造、钻石琢磨,不能享受人间无私的情义心与豪迈的英雄胆。

有时候,追求财富的问题不在财富,而在“追求”。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人都在尝试追求一些不朽的事物,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某种不朽的东西,不朽的渴望,在资本社会里,人把财富也当成不朽的追求了,我们看那些拼命追求财富的人,正是感觉他在追求不朽,否则怎么能那样狂热呢?

人不能永远活着,这真是一个悲剧的真理,纵使在宗教里一直讲永生不灭,也不能使我们永远活着。

“死亡不是我会遭遇的事。”——这是最大的妄念,因为无人不死。

“人生的悲剧不是我会遭遇的。”——这是最惊险的想法,因为人人都有悲剧。

我们在人间里累积一些东西,追求一些价值,是为了什么呢?那催迫我们去追求财富最内部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能找出那个动力,说不定在财富里也有菩提呢!

我的释迦不卖

我到乡间市场去买水果,卖水果的老板进屋去拿钱来找我,我站在水果摊边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