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辑 日日是好日(第6/25页)

到这里,我们已可知道“娑婆世界”的一些特质了,像无常的特质、苦恼的特质、堪忍的特质、有缺憾的特质等等。

光明人就有光明的娑婆

在佛教无限的宇宙观里,并非只有我们一个娑婆世界。从科学观点来说宇宙有无数的星云系统,每一星云系统有许多太阳系,每一太阳系可能有一娑婆世界,居住着欲界的许多生灵。

进一步的说法是,娑婆为众生所感而形成的世界,缺憾的众生必居住于缺憾的土地。

对于我们这是非常遗憾的,既然已降生于娑婆世界,又不甘于堕落,应该如何呢?《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集经》说:“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可见得只要其心清净,娑婆虽有憾焉,也自然清净了。

古来的许多大德对于“心净国土净,心净一切净”常生疑问,即使是佛陀的弟子也不例外,在《维摩经》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宝积菩萨向佛陀请教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法。

当佛陀讲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时,舍利弗心中兴起这样的疑问:“如果菩萨心清净了,看世界就清净。那么佛陀当年做菩萨的时候,难道他的心不清净吗?我想,不是菩萨心不清净,而是这个娑婆世界不够清净吧!”

佛陀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就先问舍利弗:“是日月不明亮呢?还是盲人看不见呢?”

舍利弗回答说:“当然是盲人看不见,怎么可以说是日月不明亮呢?”

于是佛陀说:“一般人因为烦恼根深蒂固,看世界总不觉得它是庄严清净的。其实世界本清净,只是你看不见罢了。”

此时,螺髻梵王也对舍利弗说:“你说娑婆世界不清净,实在大错特错。在我眼中的这片世界,就像自在天宫那么庄严美好。”

舍利弗心中的疑问仍不能解,他说:“我看这世界,有高原、有山谷、有荆棘、有沙砾、土石山丘,到处充满了污秽,难道是我的眼睛看错了吗?”

螺髻梵王说:“修道的人,因为修为不同,看世界才有差别相。舍利弗啊!如果菩萨都能以平等性智观一切众生,依循佛的智慧方便努力修行,则必能见到娑婆世界也是美好异常的。”

佛陀为了加强舍利弗的信念,并印证这是事实,便以足指按地,刹那之间,三千大千世界化作极乐国土,天雨曼陀罗花,七宝池中莲花微妙香洁,微风吹动树林发出美妙的声音,有如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在场的每位菩萨,都看到自己坐在莲花座上。

这时,佛陀说:“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美好,就好像在天上,大家同一餐具吃饭,随每人自身福德不同,饭色就有所不同。如果人的心清净了,就可以见到这世界美妙庄严的一面了。”

佛陀说完话后,把足指收回,娑婆世界又回复了本来面目。

这真是动人的故事,它启示我们:如果我们眼中所见到的世界不够美好,不要先怨怪这个世界吧!应该先看看自己够不够美好。

娑婆世界在哪里?就在这里!

极乐世界在哪里?也在这里!

人心无形,实不可见;世界无形,亦不可见;光明人就有光明的娑婆,黑暗者自有黑暗的娑婆吧!

幽冥钟

这山上的寺院已经完全入夜了,山下入夜后星星点点的灯火,因为雨后显得格外的凉爽清亮,四周因夏天特有的蝉鸣,更使得寺院寂静而幽深了。

我们坐在院子里,和法师对面坐着,一时无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享受这难得的清凉安静的夏夜。突见一只飞蛾,从面前飞过,扑向寺院的小灯,然后飞蛾就在那灯上扑翅,劈啪作响,在那样的宁静中,飞蛾扑火的拍翅声已经震得人刺耳了,但也无法可想,只有等它扑得累了,自己从那灯上落下。

就在这一刹那分心在灯蛾身上时,寺院的钟声突然敲了起来,咚嗡——咚嗡,一声接着一声,不疾不徐,连声音也是很缓的,从山谷这头如水流到那头,再缓缓地折了回来。

夜里的钟声是格外沉厚的,仿佛一敲之下,它非但不上扬,反而向山下落了下去,一直往谷底沉。

我看看手表,已经是夜里八点了,这山间的寺庙为何还敲钟呢?虽然我极不愿打破钟声包围的沉默,还是忍不住问了法师。

“师父,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敲钟,不是说暮鼓晨钟吗?”

法师以他一贯和蔼慈悲的微笑说:“这叫作幽冥钟,只有在夜里才敲,一共要敲一百零八下哩!”

然后他为我说了这幽冥钟的来历,原来这钟是专门为地狱中沉沦受苦的众生敲的。在地狱里是永夜的,众生不能见光,尤其是许多出家人和知识分子轮回以后就住在这无光地狱受诸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