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辑 日日是好日(第18/25页)

回到自心的明净

从前有人问黄檗希运禅师:“如何得不落阶梯?”

他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他不是叫人不要吃饭、不要走路、不要与人相处、不要做事,而只是叫人不要被境所惑而已,事实上,我们吃的米、我们走的路、我们行的事、我们会面的人,都只是一个缘起,端看我们如何去对待罢了!

写到这里,才发现我这篇文章正是天马行空一般,仿佛没有凑泊之处,但天马不是没有故乡,天马的故乡是回到自心的明净,开启自性的般若。

僧稠禅师和弟子的几段对话,可以帮助我们的天马,回到故乡。

问:“大乘安心,入道之法云何?”

答:“欲修大乘之道,先当安心。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言安心者,顿止诸缘,妄想永息;放舍身心,虚壑其怀;不缘而照,起作恒寂。种种动静音声,莫嫌为妨。何以然者?一切外缘,各无定相。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障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问:“何云名禅?”

答:“禅者定也,由坐得定,故名为禅。”

问:“禅名定者,心定身定?”

答:“结跏身定,摄心心定。”

问:“心无形状,云何看摄?”

答:“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天马的故乡是什么?

禅定两字而已!

只有禅定的人,才能具足戒体,系缚住妄念的天马,也只有禅定的人,才能生起般若智慧,使天马有广大而良好的方向。成佛的道路,是在戒定慧中孕育福慧的资粮,以便可以行走漫漫长路,绝对不是要一刀砍死想象的、妄念的,乃至无明的天马!因为,天马一死,哪里才是故乡呢?

自由人

日本近代的禅学大师山田灵林,把世界的人都归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纯朴未开,不受任何知识上的苦恼,像猪一样能和平生活的人,叫作“自然人”。

第二型是头脑明晰,知能发达,却反而受尽“知”的烦恼,导致神经过敏,始终无法与他人相处,过着不愉快的生活的人,叫作“知识人”。

第三型是超越了“知”的苦恼和“情意”的苦恼,能任运无碍过活的人,叫作“自由人”。

为了说明这三种人的不同,他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说明:

某家五人居室的前廊上,一双拖鞋没有排好且翻了过来,这家的下女虽好几次出入主人的房间,办好了主人的好几件差遣,她对翻过来的拖鞋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正如在深山里纯朴未开的少女,她只把每次被吩咐的事在能力范围内办好,其余的一概不管,所以她每天十分快乐,能吃就吃,能睡就睡,除了衣食住行,对人间的一切事务与知识都不管,没有任何心事。——这就是“自然人”的典型。

这家的少奶奶拿信件要进屋时,看见了翻过来的拖鞋,但因男主人吩咐要处理一件紧急事务,来不及翻那双拖鞋。一会儿她端红茶要进屋,又看见那双拖鞋,心想一边拿饮料一边翻拖鞋有碍卫生,还是没有改正它。要离开房间时,突然听到了孩子的啼哭而跑向婴儿室,这一次根本没有想到拖鞋的事。就这样,她一整天都挂虑那双拖鞋,导致在房间、在厨房、在婴儿室时都不能平静,不能专心,而苦恼万分。少奶奶出身名门闺秀,读过大学,因此她想把学来的知识全部应用在现实生活上,却往往不能照自己的期望,反而带来日日夜夜的焦急不安,最后她变得很神经质,甚至连看到猫儿换个位置晒太阳,也会使她不安而烦恼。——这就是“知识人”的典型。

这家的老太太,有事找她的儿子,她看到翻过来的拖鞋,马上随手翻正,然后欣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老太太是很沉着的人,她善于发现事件的问题,而一发现问题,马上很轻易地处理好,如果是件不能处理的事,她马上把它忘掉,因此她的心境一直平静而稳定。——这就是“自由人”的典型。

山田灵林的譬喻很值得我们深入地思索,拖鞋可以说是烦恼的一种象征,这一家的女佣可以说是从来不知烦恼为何物地生活着,就如同这世界上许多神经粗糙的人,不是他们非常快乐,而是他们既见不到烦恼,同时也不能知道精神的愉悦是什么,他们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没有觉悟、没有方向与追求,只是像动物一样地过日子。

少奶奶虽然知识丰富,却反而为知识而受苦,被种种知识扯来扯去,忽左忽右,像漩涡一样旋转,于是陷入一种紧张而焦躁的状态,生活充满无谓的苦恼。这说明了要追求心灵的和平与究竟的宁静,知识是无能为力的,无论用任何知识,都不能凭着知识得到安身立命,因此以安身立命为目标的人,知识实在是没有价值,有时反而带来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