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武松,和村上春树(第2/2页)

我不知道孙悟空听到这种赞美会怎么想,但我会想到自己六年前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郑州一家民企干培训,工作内容是给出来走穴的老师端茶倒水。单位给老师开很高的工资,比如一个郑州八中的数学老师,叫刘正峰,一节课就超过我们一个月的薪水。我向领导提议说,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同事就笑了,说王路的理想就是成为第二个刘正峰。

孙悟空后来果然成了铺兵——做了一个很称职的快递员,把天竺的佛经快递到中土。《西游记》也因此成为中国最经典的公路小说。但我并没有成为王老师。有人叫我王老师的时候,我脑子里面总是会蹦出来南泉普愿的形象。我觉得孙悟空的故事不够励志,真正励志的是武松。武松是个身残志坚的人,在电视剧老版《水浒传》里,靠一条胳膊生擒了方腊。这证明两只手能办得到的事情,一只手一样能办到。相比之下,关羽就逊色得多。据说,关羽在刮骨疗毒的时候向华佗请教,手术会不会影响他今后的幸福生活。华佗沉思了良久,说这要看你习惯用哪只手了。

一个朋友写日志说,去年这个时候,找不到好工作,也没考上博士,就继续复习再考。备考的日子十分枯燥,压力很大,心情狂躁,于是开始跑步。每天四十分钟,七八公里,习惯之后觉得还能跑,就加到五十分钟。五十分钟到了,心想不如凑足十公里,到了十公里,又干脆凑够一小时,就这样,一次次超过之前的纪录,跑了半程马拉松,又跑了全程马拉松。

他说跑步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体力。他还想玩别的项目,游泳、骑行、摄影,但人生太有限了,单跑步一项就够玩一辈子了,他说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放弃生命。

这让我很赞叹。凡是铆足了劲儿去干一件事的人,都值得赞叹。时间和功夫是硬通货,摆在这里,再跟人说话就有底气。不需声张,力量就在。我受了他的鼓舞,也下载了个跑步应用。但我并没有跑步,因为我不喜欢跑步,只喜欢暴走。从前暴走不记里程。前天开始记里程,发现每天也能暴走十公里以上。

我在小区里暴走,碰见一群小孩儿在爬栏杆。我走到栏杆旁边,拍了两下。有个小孩儿跑过来问我拍栏杆干吗,我说拍着玩。我不能告诉他我是在模仿辛弃疾,他还没有发育到知道辛弃疾是谁的年龄。他毫不客气地问我几岁了。我告诉了他,他点了点头。旁边另一个小朋友说明天要去海腚玩,我说不是海腚,海是没有腚的,是海电——何矮,海;的一安,电。小朋友说:何矮海,的安电。我说不对,的一安电,的安是蛋。

这种对话让我觉得生活还是有意思的。虽然天末的凉风没有生起,北京的夜晚依然燥热,离职的手续依然让我狂躁,但沿着这条铺满灰尘的小路,暴走还可以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