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第2/2页)
眼镜片的功能齐全了,免不了又得斟酌材质。早年间,制作眼镜片,使的是水晶,这只有豪富用得起。玻璃当然好,但重而脆,一摔就碎,于是树脂镜片、聚碳酸酯镜片渐起。镜框除了金属,便是玳瑁。玳瑁之于镜框,便似软木之于瓶塞、海泡石之于烟斗似的,属于天造地设——本身是角质和骨质,韧性好,可切割,加热可以塑形,妙在有油脂光泽,看着高贵典雅有读书人范儿。当然科技发展,天晓得未来还有多少材质可供选择。比如明朝时所谓的黄金镜框,在欧洲贵族圈也不稀罕。
当然也有特例,假如你眼睛视力不算好,但又没到不戴眼镜就睁眼瞎的地步;你想戴个金框眼镜显富贵,又嫌镜框重,还想显示你眼睛好看,怎么办呢?
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出自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巴黎来的贵公子夏尔,使一条金链子,把一个眼镜挂在胸前口袋里;走进人家里,把眼镜拈起夹鼻,横扫全场一眼,又放下。这份儿骄傲、矜持、富贵、潇洒,全在这个金链悬胸的眼镜里了。19世纪风流子弟,都这么玩耍。当然了,这玩意使不好也很糟糕。英国电影里,凡是拍维多利亚时期穷酸刻板的老学究形象,总让他们颤颤巍巍举一个眼镜,显得可怜巴巴的。
末代皇帝溥仪,向以眼镜形象见称,简直让人想不起他不戴眼镜的模样。按他自己的说法,十五岁时,老师庄士敦发现他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看看,配眼镜。结果这建议差点让紫禁城炸了锅:洋人要来看天子的眼珠子?眼镜是老头子戴的,怎么能让青春鼎盛的天子戴眼镜?——结果就为了戴眼镜,溥仪还国法家规,跟人掰扯了一溜够,才获得看清东西的机会。
其实清朝皇帝戴眼镜,实属寻常。两广总督给康熙皇帝献了副水晶眼镜,康熙赐了雍正,雍正自称多亏父皇所赐眼镜,这才变得“精明”,这不他老人家后来批奏折格外勤勉,待人精明到近于刻薄,全拜这父皇眼镜所赐,还来得及对内务府造办处念叨“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上好的”,真是眼镜狂魔。乾隆承了父祖的洋爱好,也爱玩眼镜;但他老人家视力好,眼镜只是戴着玩,年到八十,还吹嘘自己可以不戴眼镜,照样看东西。众所周知,乾隆最是好大喜功,爱耍邪门。乾隆五十四年,江苏扬州才子阮元时年二十五岁,进京考试,乾隆亲自出题,试帖诗出了个鬼题目:“眼镜”,限的还是个“他”韵,真是丧心病狂。幸而阮元聪明,一句“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轻轻切了眼镜的题,又引了舜帝重瞳的典故,说乾隆也有重瞳,不用戴眼镜,这奉承恰挠到了乾隆痒处,就此中了进士。其实如果咬文嚼字,则传闻项羽也是重瞳,拿这个比乾隆,那可是大逆不道。
清宫里眼镜太多,偶尔也能赏人。比如李鸿章自己写过个段子:当年左宗棠在新疆,立了拓边大功,两宫皇太后大喜,要他面圣奏对。太监们贪财,跟左宗棠敲竹杠,要见太后,关节费三千两白银。左宗棠性情耿直,连曾国藩都不服气,怎么看得起阉竖?不肯出钱,眼看事儿要糟,李鸿章比较温和,顾全大局,私下解囊,代他出了三千两。左宗棠终于见了太后们,奏对称旨,慈安太后大为感动,想这位真是中兴名臣,无可赏赐,于是赐下先帝咸丰戴过的墨晶眼镜一副。没想到太监们贪得无厌,捧旨颁赐眼镜时,哼哼哈哈,意思是:咱家都把这先帝眼镜拿来了,多不容易啊,您可不能随意马虎了。左宗棠大怒:老子在新疆纵横天下,引得春风度玉关,怎么肯吃这口鸟气,什么“先帝眼镜”,不要了!又是李鸿章,顾全大局,出面跟太监们谈,和和柔柔,把事儿平了,最后哄好了太监,买下了眼镜,还只用了半价!当然,咸丰这“先帝眼镜”,左宗棠拿回去也没法戴,只好时不时供着,偶尔跟人感叹几句:皇恩浩荡,怎能不以死报国?——就跟雍正举着康熙赐的眼镜,念叨有了父皇的眼镜,儿臣才变精明了等等,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