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的毛(第2/2页)

在古代,头发少也很麻烦。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都簪不起来了,得续假发。莫言《檀香刑》里写男人头发稀少,打不起辫子时,得加好多黑线,虚假繁荣。古代假发叫髢。陶侃的妈妈为了给他撑面子,卖过假发:“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髢,卖得数斛米。”这个创意后来被欧·亨利拿去,写了《麦琪的礼物》。一般头发做不了髢,得黑又亮,瀑布一样。张丽华发长七尺,光可鉴人。头发越长,油光闪亮的代价越大。所以有《红楼梦》中“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假头发用到登峰造极的是袁紫衣。一个尼姑,仗假头发成了《飞狐外传》女主角。摘了胡斐的心,苦死了程灵素,临了摘了假发就撇清了,人品不好。

名门贵胄用金步摇之类簪子首饰,那是另一门学问了。穷人家用荆钗,然后一般就假装谦虚“拙荆貌丑”,然后人家极口赞扬,休得谦虚,明明是“布衣荆钗,不掩天香国色”。比“布衣荆钗”还要乱的就是“蓬头粗服,不掩国色”,这是王国维说李后主的。

然后再说说胡子。

唇上的胡子为髭。两腮的胡子为髯。关羽美髯,故诸葛亮书信里直接称之为“髯”。《三国演义》牛皮吹大了,说天子赐关羽一个锦囊,护髯用。我要是路上看见谁胡子上包一囊,不笑死才怪。

孙权紫髯,这是史册所载,可以判断基因变异或者血统怪异。评书里由此夸张,爱把所有胡子染颜色,比如程咬金就被说成是蓝靛脸儿红胡子。《说唐》里蓝胡子、灰胡子、黄胡子、红胡子、紫胡子一应俱全,跟彩虹糖一样。通常,可以按胡子判断人物。比如:

八字胡——猥琐流老反派专用。

细髯长眼——奸雄,比如曹操。

络腮胡——性格豪迈大叔。

燕颔虎须——这个一般还“亚赛钢针,根根见肉”,黑脸专用,张飞及其化身尤其无法免俗。奇怪的是林冲书里也是这模样。

三绺长须——英俊睿智白面大叔专用,偏文。比如什么徐茂功啊、苗光义啊,都是半仙、牛鼻子老道、杂毛、山人掐指一算计上心来。

五绺长须——英俊风流白面大叔专用,偏武。比如杨六郎、岳飞……和岳不群。

红胡子、蓝胡子、紫胡子等——异族人或樱木花道级别智商大叔专用。

胡茬——刚出来时很吓人,森森然。鲁智深剃度后过了段,下山打铁,暴长胡茬,那打铁的“先吓了五分”。

长了胡子很麻烦。比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在山谷练九阳神功五年,没地方刮胡子,一脸长须。殷离看他邋遢丑陋,不知道岁数,就敢随便跟他打闹。后来帮他把胡子一刮,看到张无忌俊秀面庞,就黯然神伤:“原来你这么好看!”

没胡子也很麻烦。刘备没胡子,被张裕嘲骂,说他光下巴,简直像露着屁股。《笑傲江湖》里岳不群练辟邪剑法露马脚,也是因为不断掉胡子,被夫人发现了。如是,贾政边预备打贾宝玉,一边大吼“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

关于保养胡子,评书里有个最夸张的说法。说魏文通、李成业几位反派,都爱胡子。怎么个爱法?胡子平时都用茶水泡养着,用锦囊裹着,掉一根,三天吃饭不香。当然,渲染这些,是为了把反派的胡子三两把都拔干净,让大家拍手称快,让反派徒呼奈何。

头上多毛,如此麻烦,所以还是真长老说得好:“与汝剃除,免得争竞。”直接用老年代的“水热刀快”四字招牌,把各类毛都剃干净了,就没有簪、缨、冠、巾、圭头(这倒霉读音)、钗、桂花油、茶水、纱囊、梳子、帽子、洗发水、护发素、黑亮护理、发型、VIP卡、包月优惠、发胶、杀马特这些事了。此举在古代且自不提,在现代,最直接的影响是,发廊业可能就此消失。然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此洗脚业将代替发廊业,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龙头老大。

有个很矛盾的事儿是这样的:

李靖、虬髯客、红拂世称风尘三侠。虬髯者,弯胡子也,说明这大叔胡子是泡面那样弯弯曲曲的。有诗所谓“虬髯戟张目怒视,当前猛见红拂妓”,戟是直的,弯的那叫蛇矛。这诗意思是:弯胡子猛的绷直,眼睛怒视,有点儿怒发冲冠、头发上指的意思。这是个突发状态。

可是,金庸和梁羽生二位,时不常写胡一刀、胡斐、尉迟炯的日常容貌,都是“神情粗豪,虬髯戟张”。问题是虬髯弯,戟张直。虬髯是常规状态,戟张是突发状况。一个人如果胡子是弯的,是虬髯,就不可能随时戟张;如果胡子是随时笔直的,就不是虬髯。可这二位写字,总是让大家随时随地虬髯戟张着,只能理解为:好汉们体毛充沛,而且经常怒目横眉高度紧绷,于是胡子时弯时直,就跟含羞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