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吃什么(第2/3页)

一个传奇故事:17世纪时,法国贵妇玛丽·德·塞维涅给女儿写信说了件事:“这是顿很好的晚餐,大家散步、打牌、打猎,到处都是水仙花的芳香,到处都如魔法般美妙。”——但这信背后,有段血淋淋的故事:前一天是周四,孔岱亲王家的厨子弗朗索瓦·瓦泰勒安排饮宴,以应付国王路易十四的来访。当晚烟花喷泉、尽幻极夜,大家都满意,唯独瓦泰勒很紧张。他发现不请自来的客人太多了,第二天恰是星期五,罗马天主教规矩要吃海鲜,瓦泰勒听人不断报告说海鲜数量不足,紧张到接近崩溃,久等海鲜不至,终于回到房间去,举剑自尽了。他刚死不久,海鲜便送到,路易十四都觉得遗憾:“他心中自有他要捍卫的荣誉。”当然,也就是路易十四朝,弗朗索瓦·皮耶尔这位厨子编出了《法国厨师》这本书,五年内加印十二次,开始了烹饪书籍在欧洲的畅销。自那以后,法国饮食才渐成体系:减少东方调味品,大量用自制调味汁,果酱和果冻的出现……都是一个厨子灵机一动,编了书的缘故。妙在为了营销这书,皮耶尔还借了半世纪前亨利四世传奇厨子拉瓦赫内的名字,吹说是他老人家的独门秘籍呢。

真正让法国餐饮业腾飞的契机,非常的妖异。1789年法国闹大革命,轰轰烈烈折腾了近三十年。这期间,贵族倒台,国王斩首,拿破仑呼风唤雨,你方唱罢我登场,轰轰烈烈。大时代风起云涌之时,伟大的厨子怎么办呢?主人倒台了,贵族没有了,厨子们就出门,去开饭店了——这是欧洲大陆第一批主厨饭店的出现。实际上,当时的名厨安托内·鲍威耶,还开了欧洲大陆第一家面包房。

19世纪,先是出了一批美食评论家,划拉出了一堆作品,比如布里亚·萨瓦兰先生的《厨房里的哲学家》,比如大仲马——他可不止写小说——搞出来的《美食词典》。夏尔·蒙瑟雷先生创办了法国第一份美食报纸。19世纪新出现的中产阶级,把这些读物和报纸一股脑儿消化了,学全了,去巴黎街头各类新开的餐厅里颐指气使。恰好1822年前后,巴黎开始大规模建造玻璃和钢铁的拱廊,设置百叶窗,逛街购物环境大为改良。餐厅老板们也聪明,巴黎遍地都是艺术家,抓一把来,请他们给设计菜单,用秀雅字体、美丽纹饰,让食客们有情绪——美国人则要晚半个世纪,才开始满纽约抓年轻姑娘,给餐厅菜单打字呢。

这里的问题是,法国人开始改善他们上菜的方式了。先前的传统法式上菜法,是所有菜一口气摆满桌子,不管好不好吃,看都看饱了;19世纪前半叶,法国开始有贵族用俄式上菜法:一道菜一道菜,头盘、主菜、甜点,慢悠悠地来。这就显得有品位有次第,不再是宫廷女画家勒布兰德的说法,“大家把脸沉没在满桌吃食里”。

乱世出英雄,于是伟大的马利·安托内·卡汉梅先生,站上了时代巅峰。这位先生生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前五年,十岁时在乱世里被父母遗弃,依靠天分和野心踏上了征服厨房之路:他用著名的“拼装点心”——用糖浆、牛轧糖、杏仁、棉花糖摆出华丽的雕塑形态而名满巴黎,他为外交大臣塔利朗一口气编出了一整年用的菜单,而且全用上了当季适合的食材,因此,连拿破仑都知道他的名字。拿破仑倒台后,他去伦敦,为摄政王和乔治五世做过饭。他的名气如此之大,于是彼得堡那边,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一世都召唤他去,甚至不用他做饭,只是请他当座上宾。最后,他回到巴黎,为富可敌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当主厨。

他是史上第一个“高级大餐”的“大主厨”,他做了许多先锋意义上的大事,比如:食物的精加工;使用各类植物调味料和新鲜蔬菜;发明了一些经典的酱汁和配料;完全改变了欧洲王室的饮食品位;设计了第一顶标准的“厨师高帽”;出版了伟大的法餐食谱《法国厨艺的艺术》;开创了建筑造型摆盘艺术;确立了四大酱汁:德国汁、白汁、西班牙汁和天鹅绒汁。至今,这位先生的肖像还在法国烹饪大师协会的牌子中间搁着呢。法国烹饪大师协会的创立者,是瑞士人约瑟夫·法弗雷。这位大师更理论派,提倡“健康的食物胜过药物”,劝阻大家,别再跟18世纪那么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吃大喝,应当食不厌精,吃得少而精巧。

于是伟大的“烹饪皇帝”奥古斯特·艾斯科菲耶出现了。他的烹饪法则基本师从于卡汉梅,但进行了简化和现代化。他成就了著名的丽思卡尔顿酒店,使“大厨成为酒店招牌”成为可能;出版了仿佛厨艺圣经一般的《厨艺指南》,使食物标准流程化;把大量法国乡土菜改良为高级料理;根据卡汉梅设立的四大酱汁,设立了五大标准酱汁——白汁、天鹅绒汁、西班牙汁、荷兰汁和番茄汁,而且保持至今。至此,法国大餐的体系基本构建完毕了。法国菜也终于从当初跟在罗马人后面茹毛饮血,变成了世界最顶尖的美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