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求学之路(第14/22页)

横向比较一下中国的大学与德国的大学,从各方面来看,差别还是很大的。首先从校园方面,中国的校园大多是由一道围墙把学校和外面的世界隔开,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象牙塔。外面的人看里面,然后里面的人再看外面,都有着不同的心态,可能类似围城心态。而且在中国的大学,无论你家住得有多近,学生都要住学生宿舍,虽然在具体操作上各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德国的校园建筑通常并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大多分散在城市各处,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围墙。由于课程安排也比较科学,所以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赶课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德国的大学,由于房少人多,学生宿舍的供应比较紧俏,通常是要排队的。你不愿意住学生宿舍,学校方面是求之不得的。其次是教师方面,中国的校园里有大量的教职工,而且存在教授的年龄层断档问题。而德国大学的教授没有国内那么多,评审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一般教授的年龄很少在四十以下,而且一到退休年龄必然准时退休。德国的教授相比中国同行来说要忙碌得多,一般都带好几个学生,而且每个人的手头都有不少项目等待完成。这些德国教授几乎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楷模:诚实,善良,勤奋,随和,而且大部分都还非常的风趣可爱。第三是学生方面,中德在教育体制和培养人的目标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欧美的教育侧重于培养人的动手能力。这里的高年级学生甚至到博士,不懂三角公式、积分公式的可以说是大有人在,但是不精通matlab,spice等应用性软件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另外还有一个差别,大学教育对于德国人来说意义远不如中国来得那么强烈。他们并不认为读大学是人生的唯一正途,读得出来固然好,读不出来也不会勉强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有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在高中毕业后先工作两年,积累经验,等觉得需要时再继续求学。相比较中国国内到处都讲文凭,在德国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能力社会而不仅是一个学历社会。所以这里的大学生比起中国学生很少有一种傲气。除此之外,德国的大学前教育正常来算应该是十三年,再加上有不少人要服一年的兵役,因此新生的年龄普遍都比同级中国学生大。德国大学的淘汰率比中国大学要高得多。有些名校的专业,刚开学收了300个新生,Vordiplom过了之后就只剩下不到100个了,最后能毕业的也就三四十人。所以低年级的大多是大课,高年级的课堂规模就比较小了。德国平时上课一般会比正常上课时间晚开始五分钟左右,好像教授和学生们都习以为常了,在德国的课堂上,你如果有什么事可以随时离开或者随时进去,没有人会为你转移哪怕一丁点儿视线。要是在国内哪个好汉有胆量课上到一半就从老师身侧大方地走过,估计其他人都会把他当成熊猫来看了。所以在德国生活中感觉处处都体现出一种对人性人权的尊重。当然,在德国,教授手里也绝不会有什么名单或花名册用于上课点名。德国的大学由于资金比较雄厚,图书馆硬件设施条件要明显超过中国。一般来说就是窗明几亮,也不会在下雨潮湿季节飘散出一阵阵腐烂木头的味道。从藏书方面来看,书籍的数量有时的确不如中国的许多大学,但是书籍的更新速度很快,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很难想象的。而且在德国,每个人可以借阅图书的数目是不加限制的。另外,在考试方面,中国大学和德国大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大学的考试安排在学期最后两周,而德国大学的考试有很多都安排在假期中,这样方便靠假期打工维持生活的学生。而且在德国,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哪个学期参加某门课的考试,总之只要在毕业前通过所有考试就可以了。

但是三毛在德国留学期间,每天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可以说三毛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日子是比较郁闷的,当然,她在德国的那段恋情可能也是郁闷的原因之一:

“在德国,我的朋友自律很严,连睡眠时枕下都放着小录音机,播放白日念过的书籍。他说,虽然肉体是睡了,潜意识中听着书本去睡,也是会有帮助的。他不肯将任何一分钟分给爱情的花前月下,我们见面,也是一同念书。有时我已经将一日的功课完全弄通会背,而且每一个音节和语调都正确,朋友就拿经济政治类的报纸来叫我看。总而言之,约会也是念书,不许讲一句闲话更不可以笑的。”

总之从她最后离开德国,毫不犹豫地前往美国可以看出,她对于德国的留学经历已经不再留恋。毕竟,德国留学的印象远不如“第二故乡”西班牙,三毛也曾经说过,情愿没有拿到什么证书,说不好德文,而只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