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前身与后事(第9/13页)
应该说中国的经典被两种人把名声给搞臭了。一个是原来的那些人文工作者,也就是八股那批人,除了把传承了几千年的剩馒头嚼到毫无滋味以外就没干什么别的。现在这帮人的精神后裔还在倡导一个叫做“读经”的运动,依然是那个古人已经把什么都说清楚了的欠揍德性。任何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只是把这些东西背熟是完全不足以在现代社会生活的。
还有一帮人认为古代经典都没啥用,看人家船坚炮利的掌握着号称科学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都学过来一通发展,将来我们就是科学大国了、从此就站起来了。这当然也是脑子进水,人家不会只是表面上的实用科学好用,真正的东西是那种深植于其中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不是他们的特产,我们这里其实也是不少的。
其实正常人都能通过常识来判断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绵延了这么长时间的文明肯定不会是一无是处,但在现代社会里古代的经典又不会全然好用。我们知道,文明总是一种继承与发展,完全否认或者完全复古都不是正常人的思考方式。而能够了解古人的思考方式或者理解自己文明中某些特质、打下这种人文的基础,对于将来的研究未必是坏事,即使这个研究是纯现代科学形式的。话说回来,就是在科学研究上没啥实用价值的话,至少写字说话还能不至于词不达意吧?能够把情书写得文通句顺,对于找老婆多少也会有点用处嘛。
我这个人虽然读了很多古代经典,但原来并没把这些东西当作有用的东西。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提高,越来越觉得从方法论或者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经典、尤其是杨院士指名阅读的两部书,确实值得拿来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底蕴。所以,我个人感觉这要求是不过分的,只要不是走到一味强调“读经”的极端上,珍惜并且学习一下这些经典,是每个学生应该可以做到的事情。顺便说一句,民国那些学术大家,不论文理科的学者,对于古代的经典都异常熟悉,其大家风范,真不是现在学者所能及的。至于是不是因为这些经典陶冶了其情操不敢说,至少这是当年他们的特征之一。
江湖规矩还是要守的
前两天有人在网上爆料,说是北京的一帮城管、公安把流浪者的棉服等东西给抢了。当时这新闻我都没在意,主要是觉得这事儿太过古怪,这些人毕竟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抢这些东西能做什么?难道是晚上值班太冷?如果他们供职的机构不能提供御寒衣物的话,怕是也没这么多人去考公务员,也对不起咱们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盛名。
后来才通过正式的报道得知此事不假,只是双方的说法有差异。流浪者方面说是他们抢走,而公安、城管一方则说是收拾流浪者不要的衣物。话说您相信哪个?北京今年可称不上温暖宜人,流浪者的身家无多,大概是不会把御寒的衣物、被褥随便就丢弃的,他们可不是财政出钱养着的人员。
咱们中国是个有着优秀武侠文化传统的国度,当然,也可能是有着优秀武侠小说文化传统的国度。加上小说两个字之后,意思就大不相同了,武侠文化是一种以侠客自居的文化,而武侠小说文化,则是意淫为主的侠客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里相当罕见。从这种事情上来说,我们这里比较接近后者。
为什么这么说?作为一个对传统江湖稍有了解的人而言,当年道上的兄弟们还是有些风骨的,一般遵从“三不偷、五不抢”的政策,虽说执行情况不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很有些盗亦有道的感觉,其中一项就是不偷不抢叫花子的财物。从道理上来说,强盗都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抢这种人与自己标榜的道义不和,从实际而言,这些人实在也是没有什么油水,没必要坏了名头。
说起来两者之间确实不能这么简单类比,毕竟国家执法人员与当年的侠盗们还是有区别的,区别的地方在于,一个是可以没有道德约束,一个则必须有道德约束。为什么国家执法人员没有约束?这就要从他们工作的性质说起了。
想必这些人也是普通人,他们得到的命令应该是清理整顿市容环境,整顿的目的之一,就是清空这些有碍观瞻的流浪人员。在这个任务目标之下,强制把人打翻弄走总是不好的,怎么才能让他们自愿走掉或者消失?剥夺他们生存的基本环境。抢走这些御寒物的目的就在于此,这种行为算是一种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恶”。正如当年开运动会想把低端人士清除出北京一样,直接清除不是个好办法,但他们可以规定地下室不能出租,让你们没有栖身之地、不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