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前身与后事(第5/13页)

所以,这确实不是一件大事,但又确实不是一件小事,这事说明了一个早就有人担心的问题:现在北大的管理者不但在精神上没有去追赶那些前进的意识,甚至根本没有把北大的过去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这个地方不过跟那些应该装上拉链的马路一样,不过是一团可以随便雕刻的烂泥罢了。

澡堂子的兴衰

老北京当年把公共浴池叫做澡堂子,是个聚众洗澡的地方。那时候的房子里普遍没有浴室,卫生间都少有,能够在热气腾腾的地方洗个澡是件大事儿,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里。曾经一座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澡堂子因为拆迁也可能要消失了,该地还是电影《洗澡》的取景地。为了不让这个澡堂子消失,当时的管理者打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申请要是能批下来的话,这个地方就有可能不被拆掉。当然,咱这里古庙旧居都拆了好多,这个愿望是不是能够达成还真是很难说。

其实说起来中国很多城市当年都有这种洗澡的习惯,扬州就号称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上午那是说的著名的汤包,下午就是澡堂泡澡。而且纵观古今历史,有这种情况的国家也不少见,我们的东邻日本也同样有这样的设施,而且澡堂子还真不能说是只供洗澡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是酒肆茶寮的补充,大家在这里完成的社会功能除了清洁身体之外,更多的是进行某种程度的社交活动。

要是我们再往远了说,这种集社交与清洁为一体的设施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时代。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罗马的城市是颇有现代化意识的城市,不但在城市中已经有了高达六层的公寓楼,而且各种公共设施相对齐全。现在走在意大利罗马的大街上,各种古代建筑不时映入眼帘,其中就有当年的公共浴池。

那时候的公共浴池不但便宜,而且是向社会所有阶层开放的,甚至奴隶都可以花上一点儿小钱进入其中,与某些大人物同池共浴。而且也相当科学,当时不但有搓澡的手艺在,就连现在我们的干蒸浴室也是有的,甚至还配备有医生,以便于救助那些实在扛不住冷热交替的人士。

古代社会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公共设施,实际上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如果想实现在家里洗澡的愿望,至少有两件事是必须的,一个是拥有随时可用的水源,一个是可以加热,并且有单独的房间。我们知道,城市当中的市政自来水出现并没有多少年,现在我们认为必须的生活条件,在一百年前还是科幻小说——在五十年前,是我们这里的科幻小说。

与之共同进步的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原来中国的城市是一个扁平化的城市,也就是说没有多少高楼,人们的居住环境是在平地上,建立一个公共浴池所需要的社会成本比改造所有老式院子要少得多,摊薄了成本之后,基本上人人都可以享受清洁的便利。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本的社会在公共生活层面上的需求必须借助这些场所才能完成,酒肆茶寮当然也是很好的地方,但更多的人不喜欢花费那么多钱,或者那种地方的交往也往往是朋友之间小聚为多。澡堂子算是大家都赤条条的地方,交友或者侃山更毫无顾忌。这个老澡堂子的拥趸也认为,他们在这里交流更为放松。

现代社会的交往场所有了很大改变,不但经济发展之后选择更多,人们对于个人隐私也更为在意。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喜欢与好多人坦诚相见到这个程度,或者用桑拿这种形式取代之。桑拿与老澡堂子的不同,就像现代小区与老北京大杂院的不同一样。

既然如此,这种已经过去了的文化与生意,是否有保留的必要?是否值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还真是不好说的问题。实际上澡堂子做的都是邻居生意,如果周边都拆迁完了,单独一个澡堂子在那里就没有生意了,因为老主顾很可能因为拆迁走人而天各一方,这种盛况不再的话,澡堂子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实际上老式的生活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并不止这些,原本的大杂院文化等已经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而转变了,是不是都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商榷的。不开玩笑地说,当年北京胡同里的公共厕所还算是一个景致呢,蹲在其中也有很多的社交功能。但似乎现在大家都去装修自己的卫生间了,没人留恋这个东西。

所以说有时候老东西没啥用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新一代的人怀念,让它消失也就罢了。

语言纯洁很无聊

商务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是识文断字的好帮手,虽说查字典已经是一件相当老套的事情,但这东西想必是不会从我们生活里消失的。当然,词汇的消失与补充,则是一件相当正常的事儿。字典永远会在,内容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