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第3/6页)

许多年过去了,我如今也深陷在这种不可知之中,摇摆于宗教和世俗之间,彷徨不知所终。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

老李有次私下对我说,某女同学的面相不好,可能未来会有新丧之痛。那时我只能存疑。若干年之后,当我惊悉那位女生果然婚后不久即遭厄运时,几乎使我完全相信人生自有前定。

迅翁尝云: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于我,则常是中宵酒醒之后,无路可走而深陷回忆,牵出无数往事的余痛。

此刻,我坐在深夜两点的灯前,遥忆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坎难人生,确觉我当言说,否则,我必在此巨大的黑暗中窒息。

也许我不谈老李,就真的无人想起他45年的存在了。如果这个世界一切的美好、真实和思想都随水而逝,一去无迹,那我只能认为是这个时代集体合谋谋杀了老李,并且消尸灭迹。

我也常在想,他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他幻影一般的来去,曾有几人看见他的真实面目?连我的一些老同学都说他疯了,精神失常,我怎能为这个时代求证他的曾经存在呢?

西贤曾谓——当这个世界疯狂时,少数清醒者反而会被大众指认为疯子。大家在读过我以后逐渐披露的老李书信之后,一定会相信我对老李的信任——这样一个理性的人,是绝不会如世俗所谓发疯的,他的从容赴死,只是对生存方式的一种选择而已。

十一

1978年,全国13所大学学生会联合以武大为中心,办了一个地下文学刊物——《这一代》,只出了一期,但仍流传了几十份到我们学校。我们班这些大哥们拿到并迅速传播开去。应该说,这是中国文艺复兴的真正启蒙之作。那批作者后来多数都成了名家,若干年之后,我与其中一些骨干成了好友,我们在追忆这一夭折的文本时,充满了温馨和感伤。

1979年,全国开始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起初我是完全懵懂无知的。老李则对此十分关注,他对我说:你无须注意这个题面,你应追问何以此刻讨论这样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其暗示的真理是所指什么。果然以后的答案揭晓,一场理论之争改变了中国的进程。我们最初满心欢喜,“四五运动”平反,拨乱反正。

十二

1980年的春天,我像一只愤怒的豹子寻找宣泄。那一年人民从噩梦中渐渐苏醒,开始用各种文字追问。我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形式完成了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为了历史》,并在9月的迎新生晚会上公开朗诵。许多同学传抄着此诗,校方和地委宣传部、文办也调阅此诗。一个在我公开朗诵前读过本诗的写作老师(“平反右派”,当时读得老泪纵横),次日把我叫进寝室,委婉求我——你千万不要告诉校方说我此前看过。我当然不会出卖他,但他那心有余悸的可怜样让我从此疏远了。

事实上,我与老李曾就“文革”的问题,有过多次畅谈。老李是真正的亲历者,他对“文革”的独特看法,至今仍让我不断反思。也许有些说法在今天并不新奇,但那是1980年前,很多讨论尚属禁区。

老李认为——红卫兵的造反初衷源于那一代的神圣使命感,他们并不单纯,至少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幼稚。但动机不错的行动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此首先承担罪责,全国各地的“文革”之火并非文盲引起,主要的“纵火犯”都是书生,他们只是没想到“革命最后会革到自己头上”。而在此之前,整个知识群体的道义缺失,客观上默许和纵容了暴政的为所欲为。他们为此付出的血腥代价,在当时尚未能完全唤起良知和胆识。历史普遍地作弄了那些深怀使命的人们,我们似乎永远处于一个玩笑的时代。

十三

我至今找不到一张老李的照片,也许只有他的档案袋里会有一个登记照——如果尚未销毁的话。老李从来不照相,不参与班上的任何合影——他总是用戏言推脱:我怕你们以后在我脸上打叉叉。

三年转眼即逝,我与老李订交忘年,情在师友之间。临歧在即,我委婉相邀他合个影,以慰落月屋梁之思。老李宽厚地笑道——你看,你我之间,尚不至于这样拘于俗情吧。我唯无语。老李的高,是一种我无法企及的高。他似乎早就打算,不在这个俗世留下任何痕迹。流云潭影,来去无踪,他是一个真正的过客,游龙一现,翩然又水逝云飞了。

毕业前夕,我们七个室友去三孔桥边的一个鸡茅小店喝告别酒,我终于看到老李的醉态了,他趴在上铺不停地吐,默默地流泪。当然我们也都醉了,龙庄伟喝得最多——一斤八两,却没醉,结果还是被其女友骂得泪流满面。我与其他人,则是被班干部抬回来的,那天他们忙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