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武侠与人文素养(第5/7页)
第五,自由与道义的结合新武侠不止是给读者出了一条道,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包容性很强,中国文化对人是非常宽容的,它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人有多条道路可以选择。你可以为国为民牺牲,我们说你是英雄。如果你不为国为民也可以,你只要不做坏事就可以。郭靖和国家的居民一起死去了是大侠,杨过帮郭靖守了一段襄阳,但后来领着自己的爱人周游天下去了。你可以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不同流合污就是好的,在特殊情况下被迫同流合污一阵子也可以,只要能够改正就可以。中国文化是非常灵活的,儒家、道家,不行出家都可以。中国有太多的道义,太多的道义可能给坏人留下空子可钻,但还是让大多数人可以选择。金庸在冷战时期把“为国为民”放在最高层次,文学作品是不谋而合并不是谁号召的。共产党、国民党都宣扬“为国为民”是最伟大的,我们讲的“为国为民”是爱共产党,台湾讲的“为国为民”是爱国民党。今天的情况不一样,21世纪崛起的新武侠,二三十岁的作家已经起来了。他们的观念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更为重要,这是80后作家的想法。我对80后的孩子非常有好感,如果他们有幼稚的地方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知识,他们不知道,他们知道后进步会快得多,他们的环境比我们好,只要指出了正确的道路,80后是非常可爱的。我们为什么要求他们都要为国为民壮烈牺牲?时代不同了,他们需要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他们仰慕萧峰,但更愿意做令狐冲。张无忌专业特长很好,但是在人际交往、异性交往方面比较差,这很像我们普通人,人生能做张无忌就不错了。我们对人不要要求太高,要求大家都过得自由宽松可能是21世纪更重要的问题。
我希望大家能够借鉴武侠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使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幸福的、自在的、愉快的人。
听众:您喜欢金庸作品中的哪个女性人物?
孔庆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多次回答这个问题,每次回答都显得我这个人很不专一。我喜欢很多女性人物,因为金庸写得都很可爱。武侠小说中写的女性人物其实是作为文化选择来写,你喜欢不同的女性人物代表不同的文化选择。在众多的女性中我更多关注的是赵敏,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金庸小说中有意描写了一些少数民族英雄,这是对大汉民族的一种反省、一种批判,也是一种“五四”精神。
听众:有人批判金庸对女性的态度,他笔下的女性只有三种结局:死掉、疯子、回归家庭。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孔庆东:首先不是只有三种结局,韦小宝的七位夫人都跟着他享福去了,还有小龙女与杨过一起过上幸福生活。你要女性成为哪种结局呢?郭襄独立建立峨嵋派,金庸笔下的女性人物归宿还是很多的。但男性的归宿还是值得思考的,男性的归宿不是死了就是走了,这是金庸小说值得反思的问题,建立繁华世界后这个人物抛弃这个世界走掉了。这里包含另外一种佛家思想值得思考,即入世与出世是结合了。张无忌、杨过走掉了,韦小宝最后恍然大悟也走掉了。
听众:作为一名普通院校本科中文系的学生,自认与名校中文系的学生存在差距,因此总存在压抑感与自卑感,有什么方法能消灭这种不良情绪吗?
孔庆东:所谓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距是存在的,这个存在不是个体的差距,而是机会的差距。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听到更多高水平的教授讲课,你们之间的差距是机会,但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一定要读高层次的书,这样差距缩小了。人和人都是差不多的,你和同学差15、20分,他考上北大你没有考上北大,你们之间的差距就在这15、20分吗?绝不是。北大也不都是人才,也有坏人、废物,哪个学校都一样。差距不在个体而在于机会,机会是可以弥补的。我从小生活在哈尔滨,我会想和北京的学校有很大差距,但我如此想没有用,我刻苦、勤奋,考上北大后发现北京的学生没有赶得上我的。所以不要总想差距,你只要勤奋地读自己的书就可以了。
听众:对现实不满意,但又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将走向何处,您是怎么度过这个彷徨期的?来自于一个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谢谢您的指点。
孔庆东:这是很多年轻人都存在的问题,不但今天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有追求的人总有彷徨,比如你想干大事但人生总有束缚。30年代的人苦闷,但苦闷有突破口,过去苦闷可以去延安去投八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是当时的突破口。现在没有八路没有延安,你也不能漂洋过海去找出路,所以路在脚下。鲁迅当年就有一个彷徨期,他专门有一个小说集就叫《彷徨》,鲁迅继《呐喊》之后有个《彷徨》,喊完之后很空虚,一看中国还是很黑暗。鲁迅认识到自己不是革命领袖只能踏实地写文章,鲁迅认识到自己不是英雄就开始认真写文章,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不是鲁迅,但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做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双赢的事情,一旦有机会再做大事,没有机会的时候做小事,平时要作勤奋的积累,等机会来了就去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