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咒逝川(第5/8页)
十六
80年代初,社会突然开始重视大学生了——尤其教育口,十分缺人。但那时教师待遇低,文革形成的社会地位也低,因此我们都不愿当臭老九。我们班的官家子弟特多,各挟背景,都想留校。真正有才的也不好留了,大家一视同仁——全部分去当老师。一个月后,基本都各就各位,只有老李在建始还没着落。
穷人最需要工作,老李隔三擦五跑到县教育局去打听,总说让他再等待。这个毫无关系也毫无“追求”的老实人,他不知道命运又将如何作弄他。最后,局长亲自找他谈话——你的档案被组织部调过去了,你到县委去工作,好好干。这个对所有人皆可谓喜出望外的消息,对老李却如重雷轰顶。他久久沉默,然后乞求不去,甚至潸然欲泪。所有人皆不解——这个去处意味着踏上仕途啊,多少人借此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但老李却真诚地拒斥这一高就。局长自然不敢得罪县衙,他也不能辞职——那年月要工资养家啊。老李只好怏怏赴任,当夜给我一信,结句谓——-“写到这里,烟已抽完三支。这时刻雨已经住了。昨天晚上揩湿的手帕就搁在我身边的洗脸架上,我把剩下的泪水通通咽下,这就去洗那手帕。”
我分到了县教研室,马上参与全区先进教师表彰会的材料班子,然后驱车于山路上,然后象惊险电影一样翻了下去。我醒来时,看见万科长空空荡荡的头颅对着我的血眼,脑浆溅了我一身……
我只能仰卧于床两月。老李说来看我,后又来信说走到恩施,却又搭便车回去了。以后我才知,他到恩施车站排队买去利川的票,排到窗口,才发现钱包被人偷了。无奈,他只好又回去了。古人说——雪夜访戴,兴至而往,兴尽而归,何必见戴。老李正是这样的高致。
十七
先转录老李在我养伤时的一封信,大家也好看看他的文笔和思考——-十二月七日书抵,今八时半取阅。为我弟转危为安幸之,乃不顾左右而速答。
贵恙车祸所至,且有伤于头颅者,吾意非忧思宜也。亦当静养,俗务不必强为,雅行应止适可。杯盏间事,他日复加,今请避之。笈中或有消闲珍本,间时而读,得一笑而后暂释之,不得苦索经卷奥旨。吾历好诗余,草赋数言以奉,意在助弟遣向日郁闷,敢烦即和之乎?弟少减痛楚,已就笔砚,吾以己之所好累弟矣,愧之愧之。
又承问下界事,渠侬扰攘,间有入于耳膜而震动者,吾辨之非清,无所用心使然也。“风起云涌”之谓,或有过当。系之以绳,塞之以笼,渠侬奈何?譬如出版结社,现代各国均称自由,付诸实践乃成画饼。画饼尚无功亦无过,向见之,查过已不迭。今有“现法”,宪法干甚事?……吾不准出某册,弟何处印行去?此“现法”较大批判倍有功勋,幸甚天下,天下幸甚,美哉现法也。或曰,书自有不可出者。试观之,前年似有滥出之势,性展览亦见于书市,今或稍减,官报斥之乎?官会批之乎?间有人出言辩人性兽性,言微而力弱,先排于末版之隅,后消迹矣。至于触我权势者,一文可受累牍斥,一书可受百会批。京师如是,我荆江两岸急趋奉之。《举手制止》为一靶,《父老兄弟》为一靶。“风起云涌”之谓,貌似矣。大学生开不开会,现法先无明文,后明文有案可稽,复何言哉?或思之:士心不可辱,事之起伏,此一时彼一时也。尔汝戏言,至于洞口内,能不“皆叹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乎?弟勉之,“不足与外人道也。”
近者吾读俄国短篇小说,读郑板桥集,乃至读西厢新注。板桥集有深意,无粉饰。府祖出此老,人称一怪,吾不以为怪。先生若处今世,吾必师之。
读书看戏,吾作贼为累犯矣。近日文牍倍增,吾昼夜加班不迭,乃至受小人督察,稍喘微息即遭白眼。吾三更拥衾静卧,仍“报答平生未展眉”,展转达旦。瞑目既难,辄思劳碌间趣事。譬若劳模材料甲,上令细书典型事迹,吾即细书,上责之曰:又不是写小说……吾复概述,上责之曰:又不是填履历表。譬如材料乙,上令作简介,吾即书其事略,上责之曰:你难道连细节描写也没学过?吾欲改标题之简介二字,上责之曰:自作聪明,哼。思之至此,一笑。楼上某少妇不解笑谁,半途掷尿壶若抛砖,竟有金石声,急伏床捶壁,嗔曰“你也睡不着吗?好生听话何苦有这般折磨。”吾羞之,即磨牙呓语装睡,复思看书受责,看电影也受责,渐有睡意,却自垂泪,和泪入梦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