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看我如何对付这操蛋的生活(第5/14页)
你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能力,从无能,到无所不能。
我也想被人喜欢,有钱被人喜欢,有趣也可以被人喜欢,没钱的时候我就学着有趣一点。
没条件走遍名山大川,没条件见识很多场面,没机会拥有一个可以指点自己人生的成功爸爸或叔叔,但是可以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李开复、俞敏洪排着队想跟你聊天。
越是让我紧张的人越要见,越是让我害怕的场合越要去,每次到所谓的“大场面”而觉得自卑胆怯时就告诉自己,出身有贫富之分,生于青藏高原上放牦牛还是在大都市里当富二代,这些都是先天的运气而已,我又没有为社会添麻烦,再穷也没有花别人一分钱,难道因为运气不好,就要在别人面前直不起腰杆?
当经历得多了,就会习惯在任何人面前都自在,在突破自己的过程中越发地确定自己的长处和局限。我知道我哪里好,别人怎么否定都磨灭不了,我知道我哪里不行,然而任何跟品德无关的缺陷,我都无须羞于袒露于人前。
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打过交道,也见过一些光鲜靓丽的成功人士,在柜台前站着卖过瓜子,也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教授讲宪法,经历得越多,人就越来越包容,越发对这世界充满恭敬和怜悯,有太多比贫穷更深重的苦难,你不必总是自怜,那些万众瞩目的人其实也寻常得很,更不必总把自己看轻。
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仅可以包容自己的穷,也包容一切无关品格的人类的不同,可能就是真正地克服了过去的阴影。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依靠自己的勇敢和力量,在黑暗的迷茫的成长岁月里观察、摸索和学习,通过反复的否定和确认,最终克服和超越所有的缺陷和阴影,变成一个幸福完满的人。
穷人家的小孩都要记得,造成我们今天自卑又敏感的不是生而贫穷,而是后来没有为了改变这一切做任何努力的事情。贫困只喜欢欺负弱小的人,剥夺他的自尊和阔达的胸襟,当你越来越强大,就能从过去的贫瘠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力量,你懂得节俭克制,你习惯了向上的努力,你在人生遭遇不测时坚忍不拔,你被生活磨炼成一座坚强的铁塔,而非漂亮脆弱的散沙。
这是贫困赋予强者的礼物。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人到底要如何才能自信起来?
我在TED上看《积极心理学》(还有一个译名:哈佛幸福课),对里面谈到的许多方法都非常有感触并且认同,是与我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相符合的。
在过去的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消极方面的东西,20世纪40年代末,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受危儿童,研究这些儿童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更容易退学,为什么更容易早孕,等等,得出的研究结果我们很容易可以想到,那就是应该给予这些受危儿童更多更好的资源,包括教育、居住建筑等。
然而在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这结果对于促进现实的改变用处并不大。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不再研究受危儿童为什么失败的问题,而是转向研究“是什么让其中某些人成功了”,刚开始他们以为这些成功的孩子一定是天资卓越、百里挑一、不可模仿的,后来却发现他们只是很普通的孩子罢了,只是确实是拥有一些特质的,心理学家在那时候提出了“适应力”的概念。
我在思考自卑和自信的问题上,就曾无意中使用过这个方法:不去想什么东西导致我们自卑,反过来去想,什么东西或者怎样做可以使自己自信起来。
最终得出这三个字:确定性。
朋友要去参加演讲比赛之前,发微信问我:如何在演讲的时候不紧张呢?
说话是我们从小就会的事情,然而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或者振聋发聩地演讲一番,对很多人来说是太难跨越的心理难题,明明在台下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可是只要上台,就会手脚发抖,声音发颤,严重者张口结舌中途断片。
我问他,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紧张?
他说,因为我不是很自信。
我继续问,那你凭什么自信呢?
就一个人而言,不漂亮,不聪明,不成功,什么都做不好,甚至人品有亏,那他凭空而来的自信,在他人看来容易是可笑的自负。
就一件事而言,从未在这方面取得过成功,也没有千锤百炼的过程,只是有过几次挫折的经验以及临场前急慌慌的练习,说自信难免盲目。
我在第一次登上《超级演说家》的舞台时,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上台之前紧张得发抖,大脑一片空白,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除了昏过去之外,所有紧张的症状我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