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看我如何对付这操蛋的生活(第13/14页)

经历了这件事的我们变成了情比金坚的好姐妹。

回想起来,我后来的童年岁月里处处有她,一起写作业,一起听磁带抄歌词,下课一起玩跳皮筋,六一儿童节我们一起准备表演,《知心爱人》是我们俩的保留节目,我唱男声,她唱女声。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三舅跟我妈说想送我表哥去市里读寄宿初中,我妈问我愿不愿意一起去考一下,我说愿意,想去,特别想去,想去外面看看。十多年前的农村不像现在,私家车多得逢年过节还堵车,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人们看起来都很机灵。过去我们村是贫穷落后闭塞的,人们一年到头去不了几回城里。去城市里读书,意味着可以获得比当地好不知道多少倍的教育资源,也意味着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我妈就想着让我这个发小跟我一起去。

发小她家里的经济条件比我家要好,她爸头脑特别灵光,长期在捣鼓些生意,是有条件送孩子出去念书的。

可是发小跟家里商量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不去了。

当然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她妈妈觉得她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她到了外面受委屈,她也觉得出去上学压力太大了,那就算了吧。

于是在十一岁那年,我只好一个人背起行囊奔赴城市求学去了。初入学,敏感自卑是少不了的,加上青春期本来就容易愤懑和忧伤,每每觉得艰难的时刻都会想,如果她当时跟我一起来,或许我就不会这么孤单了。

她那里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小学毕业之后嘻嘻哈哈地跟一群小伙伴步入当地的初中,读了两年之后小伙伴们纷纷辍学,本来成绩就平平的她在学习上越发地没兴趣,中间辍学出去打工了一段时间,觉得太过辛苦,还是决定回来上学。她爸就把她转到县城读初三,县城初中的学习氛围不是小镇初中可比的,她应付不过来,学习很吃力,常常写信给我,说特别想我,特别想回到小时候。

我初中毕业后考入了本市最好的高中,读高中期间忽觉命运其实没给我什么好安排,必须奋力搏一把,于是开启了“六亲不认,万事不理”的刻苦读书模式。

她在学习上慢慢地没了信心,后来放弃了中考,读了中专。

读高中的一段时间我们在同一个城市,大冬天她骑着自行车带着蛋糕来找我给我过生日,路途中摔了一跤,蛋糕摔成了烂糨糊,我们还是郑重地点了蜡烛唱了生日歌,许愿说期待将来可以变成很成功的人,发誓绝对不能回老家。

再后来我考去了北京读大学,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交集,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念书、实习、跑社团活动,没有意外的话毕业之后会成为一名都市白领,虽然普通,却总算有了从社会最底层爬向中产阶级的可能。

她中专毕业之后,谈了恋爱,对方是一个在初中时就追她的男生,在那男生读大二的时候,他们结婚了。她的人生却好像就从此停顿了,跟成千上万的城市打工者一样,在大城市的地下室居住,找一家小企业上班,没学历,没经验,随时可以被人替代,也随时可以辞职离开,年末带着工资回家,搓麻将,斗地主,聊聊家长里短。

我毕业考研,恋爱,去参加公益活动,在她看来是“越活越精彩”。

她生下一个女儿,现在带着女儿在老公读研究生的城市里陪读,每个月拿着三千块的工资,一家三口挤在合租房里,并不是不幸福,只是太辛苦。

有一次她来北京出差,早上六点多从秦皇岛坐火车进京,干完活我请她吃饭。所谓出差,只不过是丈量一个客户家里的窗户的尺寸而已,一套窗帘做下来,她可以拿到提成一百多块钱,也就是我们一起吃的那顿饭的钱而已,饭后她还要坐车赶回公司。

她在火车上发微信跟我说,我有一件事特别后悔。

时隔多年,她回想起当初我曾邀请她一起去市里读初中这件事,她说,我当初应该跟你一起走的。

“如果当初把握住机会跟你一起走的话,可能我后来的人生就不会这样。”

好像就是从那一个点开始,命运悄悄发生了变化。

在那个点之前,我们形影不离,大到出身,小到穿衣打扮、兴趣爱好,全都相似。

在那个点之后,我们走上了完全不相交的两条路,渐行渐远。

如果她当初跟我一起走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做个伴,相互鼓励,我在青春期会少许多的孤独愤懑,过得更轻松一些,她可能也不会在朋友伙伴辍学之后无心上学,起码可以考个高中、普通大学,不必像现在一样找个工作因为学历不高处处被掣肘。

她说,这可能就是命。她已经认命了,已经没有任何自我实现的期待了,她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老公可以赶紧毕业挣钱,把女儿好好养大,以后一定让女儿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