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我的美貌只有自己知道(第20/21页)
106.《还珠格格》的所有贴纸我都有,主题曲、插曲我都会唱。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幻想我是小燕子,在脑海中跟五阿哥把电视里的剧情演一遍。
其实尔康也很帅。
当我在五阿哥和尔康这两个男人之间犹疑不决的时候,刘志华对我说她想当紫薇,叫我不要想尔康了。
107.小学毕业典礼完毕之后,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里,给了我两块钱说:去你家给我买点化肥。在回来的路上迎头碰到我暗恋的隔壁班男生正要回家。
我心里悲伤极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最后一次见他我手里居然还拿着二斤化肥。
108.最后一个儿童节时我表演了一段豫剧《穆桂英挂帅》,下台之后我听到两个老师在窃窃私语:刘媛媛的声音不好听,如果换成某某某来唱这一段就好了。
这两个老师平时都特别喜欢我,但这是不好的话,我知道。于是我呆愣在原处,没有走上前,我想如果他们知道我听到了,会很尴尬吧。
我的童年结束了。
人从必须要考虑别人感受的那一刻起,就跟肆无忌惮的童年说了再见。
109.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回到过去,你最想回到几岁?
我很想回到十二岁之前,那个年龄段没有爱情,没有奋斗,没有任何重要的事情,今天很忧愁,明天就遗忘。
一无所知地过着自己这辈子最喜欢的一段时光。
这就是生活最喜欢开的一个玩笑,我们总在期待将来,殊不知所在的此刻可能就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而这一切,总要等到后来回首才能发现。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
而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我们最终往更大的世界里去了,终生流浪。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坐下来跟别人聊聊童年,那些温热的、滑稽的、可爱的小事情,都牢牢地存在回忆里,成为回不去,也成了总想起。
余生尽欢。
各自珍重。
因为喜欢你,所以变成了更好的人
曾与蒋方舟在某个场合相遇,她在现场说了一句话让我想了很久,她说,当你不知道成为什么样子的时候,先不要着急成为谁。
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子之前,只能想成为谁吧。
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对社会知之甚少的姑娘,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想清楚过自己未来在社会上可以做什么。高一时偶然从同学那里看到了一本书叫作《陈鲁豫心相约》,里面描述了一位主持人成长过程中的精彩与坎坷。
那时候我想,人生就应该这样过。
后来我跟大宁还专门跑到书市去买这本书,她冒着雪骑着自行车载我去的,一路上我把那本书郑重地揣进怀里,像揣着一个热腾腾的梦想。到学校后我跳下车跟大宁说,你觉不觉得我们特别傻,为了一本书冒雪跑这么远。
她说,并没有。
在她的眼神中我看到那种革命同志的感觉,像地下党一样,表面一言不发,内心汹涌澎湃。
书里我最爱的一段是,鲁豫姐写自己第一次紧张忐忑地直播新闻节目,播完被老板赞道“创造出一个播新闻的新形式”,然后她跑到洗手间哭得稀里哗啦。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这个节目,凌晨出门去上班,边化妆边翻看各种报纸,为了这个节目昼夜颠倒。
这种状态我特别迷恋。
那时候的我单纯幼稚,热爱孤独、勇敢、悲痛、泪水、成功、忍耐、感动这些词语,永远在追求壮烈的人生,追求那种笑着哭出来、哭着下决心的时刻。
但是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经济类的专业,并没有选择传媒类。
为什么?人不应该聆听真实的内心、做真正想做的事、感受理想的召唤吗?
因为自由是有基础的。而当时的我,什么都没有。
报考的时候我稍微考虑了一下,在我哥说到应该学一个更“实用”的专业时,就决定了报一个经济类的专业,当时认为这样的专业“物质转换率”更高。与每一个出身不够富裕的孩子相同,与每一个未来要离开故乡去北上广漂泊的人相同,与每一个背负着父母渴望的孩子相同,我们认为“物质”虽然不是追求,却是必要的保障。
我不能复制鲁豫姐的人生,人有千百种性格,以及不同的背景,而且机遇也有偶然性。付出总有回报,但是并不能给人等量的同种类报偿。从一个起点出发,即便是付出同等努力,终点也可能不同。
好在我们后来相遇了。
在《超级演说家》第一场比赛时,只有一位导师拍下我,那就是鲁豫姐。其他老师问我,你哭是不是因为鲁豫姐给你温暖感动你了?
我只能摇头,这渊源,在我的大半个青春中流长,怎么能简单地归结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