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给“倦怠”找个加油站(第3/3页)
通过这个段子,你该知道什么是外部动机,什么是内部动机了吧。社会地位、待遇、各种额外收入、找对象这些都是外部动机,而治病救人则是内部动机。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工作的动力是源自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收入减少,甚至不给钱,你是否还要做这个工作?”如果回答是,那就是内部动机驱动,如果回答否,那自然是外部动机掌控。
当外部动机长期缺乏时,我们会先追求外部动机。多数人开始从事一份职业,往往因外部动机驱动,这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十分正常:当自己从小看着父母社会地位不高、没什么尊严、只有微薄收入时,往往会去追求能有社会地位、收入更高的工作,从而先放下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这几年的公务员热就是明证,多数人考公务员并不是因为这份职业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地位、面子这些外部动机驱动。
但是,当外部需求逐渐满足,外部动机就会减弱。此时,内部动机如果不能产生,就自然出现职业倦怠。很多企业中层管理者,职位向上越走越窄,每年多发三五万元钱也不能左右生活,这份工作如果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动力,他们就往往会倦怠迷茫。在本节开始,我提到的那个朋友花无缺,就是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
一些人习惯了社会环境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会继续追求外部动机:怎么才能继续升职?如何成为高管?如何让自己的收入有更高的突破?则成为他们自我陶醉的目标。他们似乎觉得,既然已经过了楚河汉界,就只能一门心思往前冲了。这倒更像马云所说:“如同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
我们的内部动机往往都雪藏得很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内部动机其实是上层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美的需求以及信仰需求。它往往涉及关于“我这辈子到底做什么才能有意义”这种终极话题,如果能让这个问题逐渐清晰,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总能出油的加油站。
回到花无缺这个例子。当她知道自己缺乏动力的原因是内在动机缺乏时,我们就把问题聚焦到如何发现内在动机上。我请她给我讲她自己的各种传奇故事和狗血经历,从中,她突然发现自己对时尚产业很有感觉,给人挑衣服挑鞋都很有眼光。我们再一次寻求这背后的原因,她提到从时尚中能让自己有审美的感受。我问她一个问题:“假如你做时尚这方面的事,如果给钱少,或者不给钱,你是否也很享受?”执行力强的她还是很坚定,而且迅速买了一堆要看的书,同时马上开始着手系统化地学习。
我曾经看到过采访中国滑板第一人——车霖的节目,他戴一顶棒球帽,白白净净,很清秀、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站到滑板上玩,你会以为滑板跟他的身体是长在一起的。他玩滑板完全是内部动机所致,而最开始的驱动是:他在中学时看到一个美国关于滑板少年的电影。当他一遍遍重复看那部电影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感觉: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当回忆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在远久的过去,那时会藏着一个自我实现的念头,这是每个人的“初心”。比如你曾经很喜欢拆东西,尽管因为组装不上而被父母揍了一顿,或者你那时在一本破作业本里写武侠小说然后传给班里同学看被他们嘲笑般欣赏,又或者你中学时对校服的痛恨,然后把校服自己裁剪得更“妩媚”结果被老师请家长,还或者你在大学里突然喜欢上了披头士乐队然后开始玩吉他……但是后来因为外部动机的力量导致你必须干不想干的工作——先让自己在工作中成为好手挣钱,慢慢地,你也就忘了那个念头了。
此时的职业枯竭恰恰是重拾“初心”的契机。回忆,然后再次尝试、投入,从中找到当年的享受。
曾经问一个朋友为何很喜欢做培训,他给了一个很狗血的答案:“我小时候没吃过母乳,都吃米粉,口唇欲得不到满足。所以现在我每次讲课,都感受到吸吮的快感。”这竟然也成了自我实现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