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一石多鸟,一鱼多吃(第2/2页)

所以,不见得做一件事就必须以内容、结果为单一目标。一条鱼可以有多种吃法,工作、学习、事业、感情,这些都可以结合来看。

在此,我们不妨罗列一下,看能有哪些收获:

● 结果 VS 过程

结果是企业老板最看重的。在企业里谋生,都得讲究结果心态。干半年没什么结果,老板都不好意思给发钱。尽管唯结果论是多数企业的核心要求,但作为个体,把这个当成自己人生的目标,未免可笑。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结果都是那个小骨灰盒。

当很难收获结果时,不妨区分出过程的收获。正如读博士的小英。研究的内容没收获,那就追求研究过程的收获。如果把过程看作纯体验,那即便同样一个项目、一个故事,每个人的体验也截然不同。如果这过程能跟自己的人生方向挂上钩,那创造出的结果反而成为附属品。

● 能力 VS 朋友

参加一个培训,读一本书,多是为了提升能力,学习知识。但真的就有人是图找小伙伴的。据我所知,总会存在这样一部分读MBA的人群,其上MBA的目的才不是学什么经济、财务、组织行为学,他们读的MBA就是一次次相亲,这么看未免势利了些。但是,如果不多方接触各色人等,那注定是宅男一辈子。

也许参加沙龙、培训,甚至读个书,也可能学不到什么,有的人就不是学知识的料,但可能通过请同学们吃烤鱼而认识几个朋友,朋友介绍朋友,这也算是一鱼两吃。

● 确定 VS 意外

想象有这样一个人,他清晰地设定了一个目标:从欧洲航海,找到日本,那里有很多黄金。制定了计划:找到投资者投资了三艘船,招募了88名船员和一名阿拉伯语翻译(他竟然认为所有的外语都是阿拉伯语),准备足够的食品和淡水。这个虚线圆似乎已经就绪,然后他看了皇历,选择了一个“宜出行”的吉日起航。这是他的目标。

但是,他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到达了一片大陆,那里不是满地黄金铺就、河里流着牛奶的东方,而是南美洲的部落……

我相信各位都知道这个人叫哥伦布。我也相信各位都知道我想说的是什么。当不一定有确定的收获时,是否会给“意外的惊喜”留下点想象力?

3M公司发明的即时贴、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辉瑞制药发明的伟哥……这些通通都是意外的产物。起初是说好了的培养皿、说好了的心脏病治疗药物、说好了的黏性最强黏胶,但是那些计划好的目标全部付之东流,但计划外生育的“孩子”却改变了世界。

问题往往在于我们不给意外留下任何想象和空间。当确定了目标、计划,机器娃娃们就不再考虑走的过程中的新可能和新发现。我们要做的是,在不知道是否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甚至是知道做这件事其实没什么价值时,能否给意外留一份空间,那个意外没准正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