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二章 “圆明园”的花酒(第2/3页)
“他们都喝花酒去了,我做主。你还多问什么呢?”老孟沉沉地吼了回去,“搞新闻总要有点良心,吃谁的就给谁登大一点,我不是这种人,也容不得这种事。就算老总下条子,都不管用!”
……〇〇……
老总果然下了条子——“为张大师加写一篇专访,立即刊出。”
只是,那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据说当天下午张大师画展的预展酒会到的人奇少,大家都说没看见消息。
老孟那天托病,没上班。倒是晚上接到个请帖,张大师派人直接送到家的。
“这请帖印得好漂亮哟!”老孟的大女儿一边走一边喊,“是‘圆明园’耶!哇!还请了妈妈,请咱们全家耶!”
……〇〇……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张大师的新闻硬让老孟给“挡”了,他为什么还要请老孟吃饭呢,而且一请就请了老孟全家?
因为张大师发现他犯了错,连采访主任、副主任都请了,却忘了副主编。
今天就算有主编护航,隔天再为张大师发个专访,改天如果孟副主编升上去做了主编,怎么办?
阎王好惹,小鬼难缠哪!
总经理交代下来,要捧场的事,谁能保证新闻发出来,没有明捧暗贬?就算捧,也有大捧、小捧之分。
你或许想,老总、主编、主任都去“圆明园”吃了饭,第二天新闻只见“小小一块”,他们一定会回去怨老孟。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
去吃饭的,是既得利益者,拿了好处的人,好意思怨那没拿好处的人吗?
话说回来,换做是你,办公室的主管全应邀去了,就你一人没被邀请,你又能没反应吗?
……〇〇……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齐景公手下的三员大将公孙接、古冶子和田开疆,自恃有功,谁的话都不听,而且结为异姓兄弟,朋比为奸,欺压百姓,号称“齐邦三杰”。
晏婴看不过去,想了个办法。有一天,齐景公赐宴,大家都半醉了。晏婴突然拿来六个桃子,昭公、景公和两位大臣各拿一个,最后剩下两个桃子。
晏婴就建议景公叫群臣各自表功,由功最大的两个人吃。
公孙接说“我打老虎救君王有功”,于是得到一个桃子。
接着古冶子说“我在水里杀鼋救君有功”,于是也得一个。
这时田开疆急了,说:“我为国征战有功,为什么没有桃子?”
齐景公只好摊摊手:“可惜没桃子了。”
田开疆在群臣面前,觉得没面子,又在酒醉之际,居然一气之下拔剑自杀了。
公孙接、古冶子心想:我们是誓共生死的兄弟,只因为我们分了桃子,害得田开疆丧命。于是也都拔剑自刎。
于是晏婴用“二桃”杀了“三士”。
……〇〇……
古人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求公平是最基本的人性。
两个还不会走路的娃娃坐在一起,你给其中一人一根棒棒糖,另一个必定会去抢,就算不抢,他也要哭。
这时候,你补他一个玩具。
那嘴里含着棒棒糖的又要过去抢玩具,于是哭成一团。
人性就是如此,你有的我也该有,我独有的棒棒糖不能取代你独有的玩具。即使是不懂事的小奶娃,都知道要求公平,甚至据心理学家研究,连一个月大的婴儿都懂得“计算”。
对!计算!
当你在一个盒子里放三个球,先给他一个,再给他一个,这时候他虽然看不见盒子里的东西,却会继续等着你给他。
他等着第三个球。
而在你把第三个球也给他之后,他就不再盯着盒子看。
……〇〇……
这“计算”的人性,一直由小到大,甚至到老。
当你吃酒席的时候,一盘大虾端上来,看来没几只,你是不是自然会算“够不够分”?
当你吃“铁板烧”的时候,师傅手起刀落,嚓、嚓、嚓,把那牛排切成一堆小方块,再炒一炒,分到“众人面前的盘子”里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自自然然地偷看——“别人会不会分得比我多?”
如果你明显地发现每人都有八块,独独你只有七块,就算不说,你心里是不是会不高兴?
……〇〇……
当“冠盖满京华”的时候,“斯人独憔悴”,就益发“憔悴”了。
当“人人皆有”的时候,“我独无”就愈显得不公平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张大师请客》的故事,也回头看看《二桃杀三士》。
请问你:
如果只有一桃,分给三人中的一人,另外两个人会觉得受辱而自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