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如果绝对的权力,会造成绝对的腐化,那么,不断的竞争,就能造成不断的进步。〗(第3/4页)

相反地,如果你偷懒,只是把设计图交给一个制造商,由他帮你去买料子、裁剪、缝制,甚至找一家他熟识的。经销商拿出去卖,你的麻烦可就大了。

请继续看下面值得你推理的故事。

【故事3:落入谁口袋】

〖图省事,而把东西完全包出去的做法,经常是最不明智的。因为又贵、又危险。〗

马社长最近真是得意极了。尤其是跟同行的朋友一起逛书店,总看见自己出版的新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连书店的店员都主动对马老板说:"您这本新书真畅销呢!""马老板最近发了!"同业的朋友直对马老板拱手。

"不敢当!不敢当!"马老板客气,"没赚几个钱!"马老板确实没赚多少。他常纳闷:"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说这本书畅销,我印的数量却不见得比不畅销的书多多少,也没多赚钱呢?"这一天马老板正好有应酬,路过自己的仓库。平常难得去一趟,也就顺道进去看看。

仓库里真是堆积如山,连马老板都吓一跳。

"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压了这么多货."马老板走到畅销的那本新书前面,只见由地面堆到了天花板。马老板数了数,摇摇头:"奇怪啊!我库存账上是四千本,怎么居然有六千本。难道账记错了,还是印刷厂印错了,印多了?"

***

〖想一想〗

这个短短的故事,你看懂了吗?

慢慢想想,玄机在哪里?为什么马老板仓库里的量,比马老板订做的多了?

马老板只订了四千本书,也只付了四千本的纸款、印刷费和装订费。哪儿有那么好的事,居然多出了两千本?

那两千本马老板没出过钱,又是谁出钱印的呢?

只是再想想,过一阵子当仓库里这六千本书都卖出去之后,马老板的账上是收入四千本还是六千本的书款呢?

如果只出现四千本的收入,另外那两千本的收入到哪儿去了呢?

你大概渐渐摸清楚了吧!

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位马老板不太能管事。居然从纸行、印刷厂、装订厂,到总经销,都没能跟马老板有好的沟通。

再不然,马老板就是把东西交给一家印刷厂,说:"你们帮我叫纸、制版、印刷、装订,到时候账单一起开来,免得我一家家找了!"天哪!这世界上有多少生意人不是这样图省事呢?难道大家不知道这是最危险,也最不划算的吗?

他凭什么帮你找别的相关厂商,他能不拿点回扣、介绍费吗?这是应该的啊!所以,你必然多付钱。

更可怕的,是当你的货物畅销时,你订四千,他做六千,两千本从后门出去了,你能知道吗?

还有更毒的,也是马老板碰上的,居然公司人员跟经销商串通,多印的两千本也进了马老板的仓库。当经销商去取货的时候,假如每次取四百本,出货账上也是四百本,实际却拿走六百本。取十次货之后,账上四千本卖完,实际卖了六千本。马老板能知道吗?马老板是不但被人盗印,而且提供仓库,让对方堆赃物啊!

由这个例子,你要知道--图省事,而把东西完全包出去的做法,经常是最不明智的。因为又贵、又危险。

但是,如果你说:"我是新手,不懂怎么做,当然交给一家最方便."那么,我建议你试着抽出中间一个步骤,由你另外找一家来做。譬如一本书,文字部分的制版、印刷、装订都交给一家,只有封面换一家做。于是,你只要掌握封面的印刷量就成了。即使有人作弊多印两千本,他却只能拿到四千个封面,而做不成另外两千本书。

当然,你也可以印复杂花纹的蝴蝶页(书籍封面与内文之间粘的纸寅)或特制印花,贴在书中。

以此类推,订制衣服时,你可以从海外特别做一批扣子。只要你掌握别人怎么也做不出一样的扣子,就能避免"百分之百真实的仿冒品"从你厂商手上流出去。

总之,最聪明的方法,是让分工的各厂商和你直接联系,而不让他们在"横向"上有太密切的沟通。这是另一种"对立"政策的运用。

请继续欣赏下一个小故事。

【故事4:毛病大家说】

〖要冷眼看人生,在那许多人际利害的矛盾中,累积自己的知识〗

接过书,小青真是兴奋极了!这是她主编的第一本校刊,翻开第二页,就有她的文章。

她翻过来、翻过去,看了又看,觉得好亲切。每一篇东西,都是由同学投稿中选出来的。最前面是作文比赛得奖作品,然后有优美的散文,再下来是跳跃的新诗,最后则是厚重的小说和论文。

"这是照指导老师讲的,一本杂志不必细看,只要翻过去,就能感觉轻重和疏密的节奏."小青心想。只是当她快速翻阅的时候,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为什么版面一下高、一下低,跳来跳去,不在同一个位置呢?为什么文字一下浓、一下淡,会变来变去呢?小青找几位编辑开会之后,决定请装订厂和印刷厂的老板来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