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篇 宪问篇第十四(第5/7页)

【原文】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14·32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