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思想和艺术(第4/5页)

《人到中年》的人物刻画在不少地方是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作者的功力在于能够通过精心提炼的细节和语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当赵天辉告诉陆文婷,焦部长想在这儿做白内障手术之后,陆文婷便立即开始问诊:“是一个眼睛吗?”“哪只眼睛?”“完全看不见了吗?”“以前在医院检查过吗?”并且站了起来,准备走过去看那只眼睛。短短的几句描写,就把她并不慑于对方的职位,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干脆利落的行动,表现了出来。而在这时,坐在一旁的秦波却客客气气地把她拦住了:“陆大夫,你先坐,坐嘛,不要急。要检查,恐怕还要到你们的暗室里去吧!”就含蓄地表现了秦波出于不信任的委婉的推托。在得知陆文婷既不是副主任,主治大夫,也不是党员的时候,秦波对赵天辉说:“……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夫,来给焦部长动手术,这,是不是有些考虑不周……”她不认为陆文婷没有当大夫的资格,不认为陆文婷不能给其他人就诊,而是认为一个普通的大夫不配给一个部长治病,这就把她的特权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出来,而她挂在口头上的“我的同志哟”,“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要对革命负责,对党负责”等等,则为这些特权思想披上了合法的甚至革命的外衣。她作为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特点,在这不多的谈话中,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赵天辉来病房时,把内科大夫都吸引了出来,在他身后围了一圈,悄悄地观摩他的临床诊断,然而这个国内著名的胸科专家却很使人失望。他只是不失架子又不失面子地支吾几句,并不作出什么肯定的诊断。而当他看到傅家杰时,“一眼就看到他的秃顶和额前的皱纹,心里有点奇怪,这个面目清秀的中年人怎么已经开始秃顶?看来,他不大会保养身体,当然也就不会知道怎样爱护自己的妻子。”简简单单的描写,也就耐人寻味地表现出这个曾经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服务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人,在当上院长之后,便开始放松了业务上的努力,过起养尊处优的生活来了。在作品最后,陆文婷病愈出院时,作品写傅家杰“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妻子身边忙着”,写他“倍加小心地挽着妻子”,就把他那由于妻子濒临死亡而唤起的对于妻子的特别的珍惜,那由于感到平时对妻子照顾不周而产生的负疚心理,那近乎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等等极其微妙复杂的感情,都在简单的几个字里,透露了出来。

《人到中年》在人物塑造上还大量采用了内心的抒情独白。这些抒情独白,或者穿插在联想和回忆中间,或者通过幻觉、书信表现出来。比如:

蒙眬之中,陆文婷大夫觉得自己走在一条漫长的路上,没有边际,没有尽头。

这不是崎岖的山路。山路尽管险峻难攀,却是千回百折,令人意气风发。这也不是田间的小道。小道尽管狭窄难行,却有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一步一坑的沙滩,这是举步难行的泥潭,这是无边无沿的荒原。极目远眺,人迹渺无,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啊!多么难走的路,多么累人的路!

歇下来吧,躺下来吧!沙滩是和暖的,泥潭是柔软的。让大地温暖你冰冷的身躯,让春光抚摸你劳累的筋骨。她好像听见死神在冥冥之中低声轻唤着他的名字:

“安歇吧,陆大夫!”

啊!这么歇下来多么好,永远歇下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劳累。

可是,不行啊!在那漫长道路的尽头,病人在等着她。她好像看见了,那病人正因双目刺痛辗转不安。她好像看见了,那病人在面临失明的威胁而暗自饮泣。她看见了,看见了一双双望穿秋水的焦急的眼睛,在等着她,等着她的来临。她耳边只听见病人在绝望中的呼喊:“陆大夫!陆大夫!”

这是神圣的召唤,这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她抬起麻木的双腿,继续在长长的路上艰难地行走。从家门到医院,从门诊到病房,从这个医疗点到那个巡回的地方,每天,每月,每年,走啊走啊……

这就动人地揭示了陆文婷在死的诱惑和生的召唤之间的内心矛盾,表现了崇高的生活目的所赋予她的精神力量。其他如陆文婷“随水而去”的告别的幻觉,姜亚芬写给陆文婷的长信等等,都把人物隐蔽、复杂的内心活动,毫无保留地敞开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大大缩小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且运用客观的白描手法和主观的抒情独白相结合的方法,去表现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人到中年》的人物和人物关系的描写,虽不以离奇曲折见长,却能以精确细腻取胜。回避夸张,追求自然,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正因为这样,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就带有更大的普遍性,更引人深思。当作品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把尖锐的社会问题提到读者面前的时候,也就具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使你不能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的洞幽烛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