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第33/39页)
不过,这样的念头在她的心中只是一闪而过,经验和本能提醒她,眼下她还不能在这些浮靡的思绪上耽搁太久,她必须去思索一些更为具体而棘手的问题。
武则天知道,她在任用酷吏清除异己势力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告密和杀戮之风正在朝廷内外愈演愈烈。来俊臣的一个密使到达黔南之后,在一天之内就杀掉了六七百人。诬陷和滥杀遍行全国,不仅导致了民众的惶恐不安,也使朝廷变成了一个无赖云集的场所,这与开国之初的盛隆之景显得极不相称。
和往常一样,武则天一旦决定将某个计划付诸实施,她的行动之快,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这年秋天,武则天在批准了大臣李敬则“废除酷刑,恢复常法”的奏请之后,索元礼即以酷刑逼供被控,交与大理寺审讯,不久即被杀于狱中。现已居仆射之职的周兴看来亦难逃厄运,他的死颇具戏剧性。负责审讯周兴的官员恰好是他的故交来俊臣。一天晚上,来俊臣派人将周兴请到自己家中,饮酒闲谈之余,来俊臣面露难色,对周兴说道:“兄弟有一件难办的案子,还请仆射指点。我几乎用遍了《罗织经》中的刑法,犯人却死活不肯招供,不知如何是好?”周兴指了指桌上的一只酒瓮,对来俊臣说:“这有何难?你不妨将犯人放在一个大瓮里,四周堆上木柴,大火烘烤之下,不怕他不开口。”来俊臣笑道:“这个办法倒也不错。”
他旋即命人抬来一只大瓮,对周兴说:“现在请兄长进去吧……”
周兴死后,武则天并未立即诛杀来俊臣。来俊臣对武则天素来死心塌地,在她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建功殊勋。倘若仓促将他除掉,必然会使朝中亲信受到惊吓。另外,来俊臣正处于文昌左相武承嗣的卵翼之下,受到他的护佑,即便武则天有心将他除灭,亦非易事。正在这个时候,朝廷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豫州刺史狄仁杰为官政绩显赫,闻名遐迩。天授元年四月,女皇将他召回神都洛阳,官拜鸾台侍郎,后累升至大理寺卿、尚书省仆射及宰相之职。长寿元年,在武承嗣的指使下,来俊臣以谋反之罪控告狄仁杰,同时受到指控的还有御史徐有功、魏元忠等七位大臣。
狄仁杰知道武承嗣一直将自己视同世仇,必欲除之而后快。现既遭拘押,倒也并未慌乱失措。他曾任大理寺卿,对朝廷法律了如指掌。武则天近来曾向大理寺发布了一条谕旨:凡是初审时即肯服罪之囚犯,不仅可以免用刑法,亦可免去死罪。因此,当来俊臣对他开始审讯时,狄仁杰即从容说道:“周朝既立,奉天承运,气象日新,我乃李唐旧臣,难奉新主,谋反是实,甘愿一死。”来俊臣听后哈哈大笑:“狄仁杰老儿,你堂堂大理寺卿,未及施刑便招供如仪,想必早已听说我来某的厉害了吧?”
一同受牵累的几位大臣似乎心有灵犀,除了魏元忠之外,一律即刻服罪。来俊臣也未便施刑,只得将他们收押在监,听候处置。
当天晚上,狄仁杰将一封密信藏于棉衣之内,说服一名狱卒,将其送还家中。
狄仁杰之子狄光远接到狱卒送来的棉衣,颇感蹊跷,眼下正值隆冬季节,父亲让人将棉衣送回,也许其中别有隐情。他很快就在棉衣内找到了父亲的密信。第二天一早,狄光远即通过凤阁侍郎乐思晦之子入宫向武则天告发。
乐思晦在两个月前获罪被杀。他的儿子虽然只有八九岁,却异常聪慧。武则天在贞元殿一见他唇丹齿白,目如秋水,便心生爱怜之意。女皇在问明了他入宫求见的原委之后,便对他说道:
“狄仁杰与你非亲非故,你为何替他送信求救?”
孩子答道:“来俊臣在朝内作恶多端。两个月前,家父即死于来俊臣之手,现在他又要加害当今宰相……”
武则天笑道:“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有些事你不懂就不要乱说。”
武则天亲自替他掸掉了身上的雪花,并握住了他那冻得通红的小手,只是因上官婉儿侍立在一边,她不便将他揽入怀中。
“想不到乐思晦还有这么个儿子……”武后看了婉儿一眼,若有所思地说。
接下来的谈话一度偏离了正题。武则天已将狄仁杰一案放置一边,极有耐心地与孩子拉起了家常。她问他多大年纪,读过哪些诗文,并当场赐给他一对玉制的小佛像。
最后,武则天问他愿不愿意入宫读书,孩子在谢过女皇之后,依然显得忧心忡忡,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