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第11/39页)

高宗读完,脸上并无怨艾之色。想不到在长孙无忌一手操纵的朝廷之内,竟然有人不顾性命拥立武昭仪为后。高宗微微一笑,便命太监宣中书舍人李义府进宫。

李义府此刻正站在宫外的冷风中,不安地等待着消息。听到陛下召见,他有些喜出望外,立即抖擞精神,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高宗的寝宫之内。

“你的奏折,朕已看过。”高宗对他说,“废立之议,朕早有酝酿,只是碍于旧制,故而延搁至今。”

武则天的身影在幕帐之后若隐若现,一股幽兰之香悠然飘出。

李义府看了一眼帐后武则天健秀的身影,说道:“臣等愿拥戴贤敏有礼、学识深湛的武昭仪为后,百死不惜。”

高宗说:“你的一片忠心朕已明悉,只不过朝中大臣对此事莫不援例反对,不知如何是好?”

李义府似乎听出了李治的言外之意,他沉思片刻,对高宗说道:“臣闻朝中大臣虽有反对之声,但拥戴武昭仪为后的,亦大有人在……”

“还有哪些人?朕倒想听听。”

李义府像背书似的一口气说出了十余人的名字。这些人大部分为朝中微臣,有些人甚至高宗都没有听说过。

李治摇了摇头。

李义府显然明白高宗摇头的原因,他上前一步,低声对李治说道:“还有一位大臣……”

“谁?”

“英国公李世勣,”李义府说,“臣听说先帝驾崩前曾遭贬谪,今既蒙陛下召回,官拜司空,必知恩图报,唯命是听。”

高宗点了点头。

李义府走后,近来身心疲惫的高宗很快就酣然入梦。武则天却怎么也无法入睡。她知道高宗李治将在明晨的早朝仪式上再次提出废后之事,如果明天此事仍未获进展,它的搁置无疑将会给无忌等反对自己的人争取时间,另外也会使支持自己的势力尤其是高宗皇帝丧失信心。既然无忌已经看穿了自己的心迹,他只要稍微使用一点权术,她就有可能无声无息地永远消失。

只要稍加权衡,武则天不难看清自己现在所面临的险恶处境,在支持她的人中,除了李义府之外,尚有礼部尚书许敬宗。李世勣眼下面目不清。而反对她的人却浩若尘沙:左右仆射褚遂良、于志宁,太尉长孙无忌,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大将裴行俭……高宗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与宠爱虽然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但武则天深知“月盈而亏”的道理。况且李治生性怯懦,在朝廷重臣面前形同傀儡。想到这里,武则天已毫无睡意,再一次将熟睡中的李治推醒……

第二天拂晓,文武百官齐集于太极殿外,等候皇帝早朝。长孙无忌表情严肃,眉头紧锁,不安地来回踱步,仿佛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他知道,今天的早朝不同往常,也许关系到朝廷和他本人日后的命运,昨天晚上,他秘密将韩瑗和褚遂良召到自己的府第,几乎一夜未眠。

褚遂良趁着平明时分浓浓的秋雾,悄悄地来到无忌的身边,他告诉无忌,就在半个时辰之前,他获悉了大将、长安令裴行俭被迁谪外地的消息,裴行俭掌握着京城的御林军,现在突然被贬也许透出了一个不祥的信号。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没有说话,但显然也吃了一惊。几个月前宰相柳奭被迫辞职,现在又走了一个裴行俭,看来武氏已经在有条不紊地向自己逼近了。自从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以来,他从未将这个女人放在眼中,可如今,他仿佛一觉醒来,肌体上的一颗小疖已长成了一个巨大的毒瘤。

一群大雁自北向南,掠空远飞,给四周平添了一层冷寂而肃杀的气氛。

殿外的铜钟骤然响起,打破了拂晓呆滞的空气。大臣们鱼贯入朝,来到太极殿内。

长孙无忌看见高宗皇帝端坐于御椅之上,目光矜持而冷漠,与以前判若两人。这是无忌第一次在大殿之内感觉到天子的威严,虽然他因情绪激动而显得稍稍有些失控。

大臣们入朝甫毕,皇帝陛下即以肃穆的眼光久久扫视着群臣,然后用手指有节奏地弹敲着御座的扶手,迟迟没有说话,整个过程犹若经过预演。

当皇帝以满含责备和警示的目光注视着无忌时,长孙无忌不禁打了个冷战。

“皇后王氏扼杀公主,又以妖巫之术诅咒寡人,依法当诛。”高宗从容而自信地说道,“姑念她随朕多年,今免其一死,朕意将她废黜,改立武昭仪为后。”

高宗话音未落,右仆射褚遂良侧身上前,拱手奏道:“陛下,臣有职责劝谏圣上行此废立之事。王皇后是先帝大行皇帝亲自从后宫挑选出来,侍奉陛下的,先帝临终前,曾握着臣的手说,‘朕将好儿好妇,托卿辅佑,’陛下亦在场听见,皇后王氏扼杀小公主一事并无明确证据,草草废免,臣恐民意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