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生活里没有主角(8)(第2/4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并不是买房的高峰,更多是依照单位安排,分房。所以邻里复杂,虽然亲热,但各行各业都有,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劳动人民。
赵小雷是小摊贩的孩子。
他爸是街头卖羊肉串的,起早贪黑,拖着碳筐烤箱,和赵小雷的母亲一起在外奔波。没人照料,赵小雷就成了野孩子。他瘦小,皮肤黝黑,眼睛却大,有神。没有爹妈照看的孩子,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是被其他小孩儿欺负得哭爹喊娘,要么是自己奋斗称王称霸。赵小雷却另辟蹊径,用发明创造改变了自己,并改变了其他孩子的童年生活。
他能用纤细的手指,折出各种样式的人物。
怪兽恐龙以及电视机里的奥特曼头像。
那些纸张,都是赵小雷父母裁下,做羊肉串铁盘子垫纸用的。
他能用小吸管和肥皂水,吹出各种各样的泡泡。
他能用泥捏小人儿,用我们提供的扑克牌搭起不倒塌的建筑。
那把手枪,也是他的作品之一。实际上,他制作赠送了许多手工制品木雕玩具,送给身边的小伙伴,有时候,连大人看了也啧啧称奇。
我一直认为,赵小雷是个天才。
他动手能力极强,家里的闹钟拆了再装根本不是问题。
我们小时候还有一门课,叫劳技课,大多是教一些折纸、绘画、雕塑、拼接的东西。一大本厚书,有些类似童年版的动手工具指南。那上面的赵小雷全都会,任何一项,他都能变成现实,对于我这种动手白痴来说,他简直是一个活在同龄人中的发明家。
这小子学习也很好。听人说,他甚至把许多高年级的理科书籍都借了来,读懂读通之后,才又还回去。
搬家之后,我们渐渐没有交集了,我只在上初中的时候,远远见过他一面。他戴着眼镜,低着头,在公交车上看书,厚厚的一本,写着变化的方程与符号,我瞅一眼就头昏脑涨,他却津津有味。
我一直觉得,他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看电视的时候,火箭发射,建筑建造,科研发明,任何一个高科技水准的东西,总能让我想起赵小雷。
啊,他以后,会成为这么厉害的人吧。
这是我从不怀疑的。
他的天分,早在幼时就已显露,听说到了高中,参加了几次竞赛,还有老师推荐他保送之类的事情。
不过,所谓的天分,或者天资,是需要机会和舞台的。赵小雷的天才,或许是没有机会施展了。
他的父母出摊,因为天黑路滑,被一辆车迎面撞上,夫妻双双重伤。这是一个俗套,而听起来又很悲伤的故事。
再后来,都是从旁人口中听来的了。
“那孩子啊,挺可怜的,可惜那么聪明,也不能去上学了,自己出去赚钱养家。”
“能干什么?好像是做了学徒,后来又出摊卖水果之类的……”
“哎,可惜可惜……”
之后,便连这样的惋惜之声都少了,赵小雷就渐渐泯灭在茫然大众芸芸众生之中了。
那把手枪,我一直摆在家里。看见的时候,总会想起赵小雷。
这个世界上如同他一样的人,还有许多。天才的展露,或许除了天资之外,更重要的,却还是滚滚红尘能够为他让出一条道路来。
在北大上课的时候,也曾遇到过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
冬天,北大的三教暖气很足,自习的学生常去那里。我也是其中一个,因为备考,所以起得很早,然而我却发现,教室里常常已经有人了。
那是一个中年男人,穿一套蓝灰色工装,头发梳得倍儿干净,戴眼镜,眼镜底子厚成酒瓶。他趴在桌子上,身前身后,左手右脚,全堆着报纸本子纸张算式薄,几乎把整个人都埋住了。不管是上课下课,还是人来人往,他都不带抬头睁眼瞧的。右手持笔,不停在纸上写写画画。
偶尔瞧一眼报纸上的数字,沉吟良久,再度开始计算。
我一开始见到这人,以为是某个数学老师因为没有地方,偶尔来此做研究的。后来发现不对,他几乎把一天的时间,全都耗在写写算算上了,除了吃饭和偶尔上厕所,几乎不挪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