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扭曲的灵魂变态心理犯罪(第14/15页)

这对父子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不在场证明,并且对于和辛德拉的关系也语焉不详,警方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在隐瞒着什么。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对父子坚决不承认自己杀害了辛德拉,甚至提出可以进行测谎。本来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他们的虚张声势之举,但测谎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们顺利通过了测谎,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杀害辛德拉,这不是撒谎。

尽管这对父子通过了测谎,但作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警方依旧没有放弃对他们的调查。就在案情陷入僵局的时候,FBI找到了一些新线索,他们在挨个儿排查小镇居民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非常可疑的嫌疑人。这个人名叫梅丽莎·艾米,是一个单亲妈妈,有一个比辛德拉小两岁的儿子罗德,辛德拉经常会去梅丽莎的家里找罗德玩耍。

FBI之所以会注意到梅丽莎,是因为她有过犯罪前科,她曾经在之前居住的小镇里给邻居家的孩子喝过含有大量镇静剂的饮料,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被起诉,但是也被迫选择了搬家,也就是搬到了辛德拉居住的小镇上。而这也与辛德拉的尸检报告当中的一点相吻合:辛德拉的体内含有大量的镇静剂。

随后,FBI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开始调查,关于梅丽莎·艾米的更多信息被渐渐挖掘了出来:梅丽莎的丈夫之所以和她离婚就是因为她有恋童癖,并且具有暴虐倾向,她以前居住的地方曾经多次莫名其妙地发生火灾,但不知为何在离婚的时候法院会将儿子罗德交给她来抚养。尽管FBI并没有梅丽莎相关的儿童犯罪记录,但她依然具有重大的犯罪嫌疑。

面对警方的询问,梅丽莎称辛德拉被害的那个下午自己一直待在教堂里,并没有见过辛德拉。但调查员们随后在梅丽莎祖父的教堂中发现了和绑在旅行箱上的一模一样的绳子,还在教堂的厨房里发现了一根擀面杖,上面残留着一些没有被洗净的血迹,鉴定表明这是属于辛德拉的。这一点再次和尸检报告相符合,辛德拉曾经被人用异物侵犯过。

就在警方以为还需要寻找更加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梅丽莎就是凶手的时候,她却出乎预料地承认了导致辛德拉死亡并且抛尸的就是自己,但梅丽莎并不是真的打算认罪,而是试图以另一种方式为自己开脱。梅丽莎说当时辛德拉正在和自己的儿子玩捉迷藏,是辛德拉要求自己把她锁在旅行箱里面,但后来因为有事情要忙,导致她忘记了辛德拉还在旅行箱里面,当她想起来的时候辛德拉已经死了。梅丽莎还声称自己给辛德拉做过急救,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才选择抛尸的。但是,梅丽莎的狡辩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即辛德拉曾经受到过严重的性侵犯,而其伤痕和在教堂找到的擀面杖十分吻合。

最终,梅丽莎·艾米以性侵儿童、虐待儿童、一级谋杀等多项罪名被起诉,地方法庭判决其终身监禁并不得假释。

【犯罪心理分析】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儿童性侵害者(恋童癖罪犯的法律术语)大多是男性,事实上,其中的女性犯罪者同样不在少数。在被害人不分男女的统计当中,女性犯罪者的比例为13%;如果将被害人限定为男孩,那么这一比例就会上升到24%;即便将被害人限定为女孩,其中女性犯罪者的比例依旧占到5%左右。

大概是由于主流社会当中对于恋童癖的极端负面态度,大部分恋童癖在案发之后都会想尽办法推脱责任,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归罪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比如说喝醉了或者其他原因。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恋童癖在犯罪的时候都是能清醒地思考问题的。

针对儿童的性犯罪一般分为几种情况,其中第一种就是天生的恋童癖,这一类人通常会把儿童看作正常的性生活伴侣,在他们看来,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并没有区别。第二种是退化型恋童癖,这类人本来具有正常的性观念,但是在同龄人身上遭受到挫折之后,转而开始把目标放在未成年人的身上。一般来说,在这类犯罪中被害人最多,且多为女孩,在日本著名悬疑小说《白夜行》中,男主角桐原亮司的父亲桐原洋介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三种就是本案中梅丽莎·艾米所属的类型,有专家称之为攻击型或者虐待型恋童癖。

攻击型恋童癖通常有着反社会倾向,比方说案件当中提到梅丽莎居住的地方曾经多次莫名其妙地发生火灾。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基本上梅丽莎在哪里生活,哪里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火灾,这就可以确定她本人就是纵火者,习惯性纵火也是反社会倾向的一种。其次,攻击型恋童癖大多偏好同性儿童,即同性恋童癖,这也是梅丽莎的儿子没有遇害,反而是辛德拉遇害的原因之一。